點擊購買:臺灣原版《少年臺灣》 臺灣著名作家,畫家,美學大師蔣勛 十年心血,**力作,大陸地區(qū)首次出版 初版在臺灣掀起銷售狂潮!榮登臺灣誠品、金石堂、博客來書店暢銷榜首 島嶼上跨越十年的行走,孤獨而青春的流浪筆記,踏進心靈原鄉(xiāng)的美感對話 當我衰老時,看著島嶼少年走過,依然意氣風發(fā)!Y勛★推薦:名家佳作系列超值套裝★推薦:劉心武等小說精選集超值收藏★超值推薦:底價瘋搶 民國百位名家經(jīng)典作品 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蔣勛用十多年的時間,走遍臺灣的角角落落,寫下了一系列關(guān)于臺灣的作品。描寫的內(nèi)容以作者在臺灣各地行走和流浪的所見所聞,以及對自己少年生活的回憶為主。蔣勛透過寫臺灣底層老百姓,把他們的故事和臺灣開埠、不同年代臺灣發(fā)展的歷史、各地的地方風俗等結(jié)合起來,展現(xiàn)了臺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文辭優(yōu)美,感情自然真摯。 作者簡介: 蔣勛,祖籍福建長樂,1947年生于西安,成長于臺灣。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shù)研究所畢業(yè),后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shù)》月刊主編,并先后執(zhí)教于“中國文化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臺灣大學、淡江大學,任東海大學美術(shù)系系主任。 現(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長。著有詩作、小說、散文、藝術(shù)評論等數(shù)十種,近年來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淺出的“美學”闡述風靡海峽兩岸,作品有《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天地有大美》、《漢字書法之美》、《新編傳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此生:肉身覺醒》等。 目錄: 自序 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 少年望安 少年白河 少年野銀 少年九份 少年月眉 少年鹽寮 少年八里 少年苑里 少年扇平 少年龍坑 少年西寶自序 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 少年望安 少年白河 少年野銀 少年九份 少年月眉 少年鹽寮 少年八里 少年苑里 少年扇平 少年龍坑 少年西寶 少年鹿港 少年東埔 少年古坑 少年笨港 少年通霄 少年豐山 少年梓官 少年觀音 少年彌陀 少年龍峒 少年芹壁 少年南竿 少年水頭 附錄 蔣勛的少年與少年的蔣勛 自序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臺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后成長成少年的歲月。 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xiāng)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xiāng)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xiāng)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臺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鋪,蝸居在一間小小屋子里,鼻腔里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郁悶的氣味。然而院子里夏天夜晚的扶;ê鸵恍┺ь愐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jié)花草的香都吸到肺里去。 父親晚一年到臺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 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汽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他喂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 (我記憶著一種饑餓,肚腹里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后我讀了“中正小學”,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閑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后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墻,孔廟西側(cè)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須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鉆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尸體,用草席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尸體裸露在草席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穿過保安宮西側(cè)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 重慶北路三段二九五巷二十一弄二號,那幾個數(shù)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里的密碼。我的腦海里常常閃過這幾個數(shù)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xù)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臺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里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分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云林古坑,臺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 一九九九,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臺灣》。 二○○○,政黨輪替之后沒有多久,《少年臺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 。槭裁赐A肆?我在疑惑什么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么嗎?) 六年后,《少年臺灣》重新開始,《少年臺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 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背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zhèn)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時間,在臺北、高雄、臺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里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里?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臺北”,我會追問:臺北哪里?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 我想追問的是身體里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臺北”、“臺中”、“高雄”那么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fā)吧,背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臺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里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后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仁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砧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里是一陣一陣濃咸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里是一陣一陣剛采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云林刺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xiāng)。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里像龍轉(zhuǎn)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么,寫了《少年臺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么真實,這么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背起背包,準備出發(fā)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少年龍坑》 我看到礁石的兀立傲岸,遍體鱗傷。 我看到浪濤激情熱烈如死的擁抱沖撞,永不停止。 每一道涓涓的水流,從巖石的體軀上流瀉而下。 仿佛淚水,仿佛悲怨到無話可說的泣訴,一條一條,淚流如此。 或許,我終于知道,我淚的歸宿,是這島嶼南端一片無際的汪洋。 《少年九份》 淘金的夢想果然沒有維持很久。在金礦礦脈迅速枯竭之后,淘金者陸續(xù)離去。山城原來盛極一時的餐飲業(yè)、性交易的行業(yè),以及賭場,都因為失去主顧突然沒落式微。 。ǘ嗄旰,當你走上已略顯傾頹的階梯小道,數(shù)度踩到滋蔓的青苔,稍不慎重即可能滑倒。已處處顯得荒廢的宅邸,猶有斑斕的彩飾雕花,想見當日曾經(jīng)有過的一度繁華。你雖步履維艱,仍一路彳亍而上。并時時停下腳步,遠眺山城腳下靜靜沐浴在海洋中的島嶼海岸,犬牙交錯,在山嵐霧氣縹緲中光影迷離;腥簧匠悄程幦园挡馗挥薪鸬V,在淘金者陸續(xù)去盡后,才綻放了明亮的光。) 或許你相信,所有山脈間隱藏的黃金,都已隨大雨沖刷,流入大海,在黃昏時分,山城的每一個向西的斜坡上,都可見沉靜如黃金一般的大海,使原來匆忙走在山坡階梯上的行人,都一一停下來看望與贊嘆。 也許是在將近一百年的荒廢中,繁華有機會沉淀成一種真正的富裕吧。 在轉(zhuǎn)上石階的時候,撐著傘的人正抱怨春雨連連,遍地都是濕答答,卻從傘下看見了廢棄院落一株雨中的櫻花,開得爛漫繁盛。淺淺的粉紅色,紛飛的花瓣,映著飄散飛揚透明的雨絲,映著云隙間飄忽不定的光影。 撐傘的人停步在石階上,不能確定這是敗落荒涼廢棄的山城,還是欣欣向榮正逢春日繁花盛放的山城。 他有一點覺得要喟嘆,卻終究還是大踏步走上石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