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全5冊,獨家贈送精美“古詩詞之美”明信片一套,每套配白落梅親自設計簽章。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完美演繹*真情、*癡心、*知音、*體貼的納蘭容若詞傳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以禪為經,以詩為緯,編織出一幅*為清麗的畫面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見到*唯美、*詩意、*精致的林徽因 《愛如禪你如佛》——隱世才女白落梅為世人真情抒寫情僧蘇曼殊的紅塵游歷 《在*深的紅塵里重逢》——世間*美的情郎倉央嘉措詩傳 超級暢銷書《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銷量已逾百萬,這八個字,也成了*為美好的祝福。 有人說,白落梅宛若一位來自民國的女子,純粹安靜,帶著淡淡書卷味,淺淺禪意。所以她可以寫出一本書,一杯茶,一簾夢,這樣叫人心動的文字。 跟隨百萬讀者,一起品味白落梅的清雅文字,方不辜負前生約定,今世辰光。 ★超值推薦:*美古詩詞系列(白落梅清雅之作,俞平伯經典點評,邂逅*美的古詩詞)★推薦:國學大師林語堂套裝超值收藏 本書簡介: 套裝全5冊,獨家贈送精美“古詩詞之美”明信片一套。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她是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是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本書用最清澈的文字、詩意的筆法、全面詳實的資料,生動地展現(xiàn)了林徽因的傳奇一生。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納蘭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煉過的金蓮,貪戀了人間煙火的顏色和氣味,注定今生這場紅塵游歷。所以他有冰潔的情懷,有如水的禪心,有悲憫的愛戀。納蘭容若的一生,沿著宿命的軌跡行走,不偏不倚,不長不短,整整三十一載。在佛前,他素淡如蓮,卻可以度化蒼生;在人間,他繁華似錦,卻終究不如一株草木。 《愛如禪你如佛》——他是一個僧人,披著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間游走,蓮臺才是他最后的家;他是一個情種,身著西服,風度翩然嬉笑于秦樓楚館,紅顏才是他心靈的歸所;他是一個志士,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下,驚起風云萬丈;他也是一個伶人,在人生這個色彩紛呈的舞臺上,演繹著一場又一場陰晴圓缺的戲;他叫蘇曼殊,一個被世人稱做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的傳奇人物,用三十五年的光陰,換來一場紅塵的孤獨游歷。 《在最深的紅塵里重逢》倉央嘉措,藏傳佛教六世達賴喇嘛。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的故事是永遠無法解開的謎題,他寫下世間最深情的詩篇,他演繹世間最美的情郎。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在三百年前感動了無數(shù)人,三百年后,他依然再感動著如今的世人。隨書附贈《倉央嘉措詩歌全集》和《倉央嘉措年譜》。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那一世,你為古剎,我為青燈;那一世,你為落花,我為繡女;那一世,你為清石,我為月牙;那一世,你為強人,我為駿馬。佛說五蘊皆空,可這紅塵卻總被諸多緣分填滿。佛入紅塵,紅塵便是道場。隱世才女白落梅,以禪意寫紅塵,以佛法道人生,她從禪詩佛詞中精選數(shù)十首經典之作,化云水禪心,入人間煙火。疲累之時,煩憂之時,不如泡一盞茶,走入這文字中,品靜好人生。 作者簡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棲居江南,簡單自持。心似蘭草,文字清淡。 已出版作品《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時——情僧蘇曼殊的紅塵游歷》《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納蘭容若詞傳》《在最深的紅塵里重逢——倉央嘉措詩傳》等。 目錄: ;找蜃孕诺仫@露才情,她甚至覺得,那個手捧詩書、靜彈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 書上說,這一年林徽因認識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也有記載,把林徽因、梁思成相識時間定在林徽因從英國歸來的一九二一年。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其子梁思成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 應該說,林徽因認識梁思成應當是在去英國之前。因為林、梁兩家屬于世交,他們有許多可以結識的機會。后來梁思成女兒梁再冰在《回憶我的父親》中有這么一段記述,讓我們更加確信,林徽因初遇梁思成是在十四歲的那一年。 “父親大約十七歲時,有一天,祖父要父親到他的老朋友林長民家里去見見他的女兒林徽因(當時名林徽音)。父親明白祖父的用意,雖然他還很年青,并不急于談戀愛,但他仍從南長街的梁家來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書房里,父親暗自猜想,按照當時的時尚,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綢緞衫褲,梳一條油光光的大辮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門開了,年僅十四歲的林徽因走進房來。父親看到的是一個亭亭玉立卻仍帶稚氣的小姑娘,梳兩條小辮,雙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淺色半袖短衫罩在長僅及膝下的黑色綢裙上;她翩然轉身告辭時,飄逸如一個小仙子,給父親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我想梁思成應該是對林徽因一見鐘情的,那時候梁思成已經十七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少年郎。在他的身邊也許不缺美麗大方的俏佳人,可是像林徽因這樣清新動人的江南女孩,應當是絕無僅有了。初見時,他只覺徽因似一朵出水芙蓉,清新淡雅,飄逸絕塵。而林徽因初見梁思成這位俊朗文雅的少年又有怎樣的感觸? 相信每個男孩心中都幻想過這樣一個清純女孩,渴望肩并肩行走的喜悅,渴望十指相扣的溫暖。而每個女孩心中亦構思過這樣一幅美好的圖景,和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坐在草坪上,背靠著背談論青春夢想。這個過程很短暫,但是曾經擁有過的美好感覺令人懷想一生。 直到后來,我們才知道,林徽因初見梁思成一定沒有怦然心動之感;蛟S有的只是一個少女見一個少年的喜悅心情,有些許靦腆,些許快樂。而梁思成這一見,就再也沒能忘記林徽因,只是他們之間注定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原本是兩個一同行走的人,其間一個人在路途上探看了別的風景,而另一個人一直在原地等待。 想起了三毛與荷西的那場戀愛,這位比三毛小了六歲的大男孩對她許下永恒的愛情。那時的三毛唯有感動,卻不愿相信。六年后,他們再度重逢,荷西一如既往的真心將三毛打動。他們攜手走進了撒哈拉沙漠,開始了風雨相伴的人生。他們用了六年的時間來辜負,又用了七年的時間相偎依,再用一生的時間來離別。 林徽因是那個采擷風景的人,梁思成則一直立于原地相守,待林徽因停下腳步,偶然回眸,發(fā)覺那個人還在,一直在。也許是累了,也許是感動了,總之,有一種遺憾,叫錯過;有一種緣分,叫重來。林徽因既無悔于過往的癡情,梁思成亦沒有追究曾經的失去。沒有誰的過去是一紙空白,再乏味的人生都會不斷地有故事填滿。愛過的人,不能當做沒愛過;擁有過的歲月,永遠是屬于自己。 都說女孩要真正愛過才會長大,就像破繭而出的蝶,有一種蛻變的美麗。林徽因第一次心動,是在英國的倫敦,在美麗的康橋,為了那個風流倜儻的男子——徐志摩。之前所有的邂逅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存在,對于她,沒有意義。因為我們都相信,這樣一位純粹靜好的女子,在最美的年華里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是源于對清澈靈魂的認可。 十四歲的林徽因不會知道,梁思成會是她攜手一生的伴侶。盡管梁啟超有意與林家聯(lián)姻,但他仍主張自由婚戀,相信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再后來,林徽因去了英國,她以絕代容顏和才情令許多中國留學生生出愛慕之心,追求之意。她獨戀上徐志摩,只是他們的愛情像一場煙花,璀璨過后只留一地殘雪。之后,林徽因再沒有絲毫旁騖之心,只鐘情于梁思成了。 那時,同在美國留學的顧毓琇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可見當時的林徽因是怎樣的風華絕代,她的純凈美好,仿佛是為了應和一場青春的盛宴。這個叫林徽因的女子,將最美的風華釀成一壇芬芳的酒釀,讓人聞香即醉。 漂洋過海 一直以來都認為,最美的女子應當有一種遺世的安靜和優(yōu)雅。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何種心情,她都能讓你平靜,讓你安心。這樣的女子應該有一處安穩(wěn)的居所,守著一樹似雪梨花,守著一池素色蓮荷,緩慢地看光陰在不經意間老去?芍钡胶髞聿琶靼,每個女子都要經歷一段熱烈的過程,才能顯露她非凡的美麗與驚心的情懷。她的安靜不是畫地為牢,而是在紫陌紅塵獨自行走、聽信緣分。 所以之前,每當看到林徽因安靜清純的模樣,看到她美麗潔凈的詩篇,我們都會以為,她的人生應該靜美到無言。她應該是一個筑夢的女孩,在水鄉(xiāng)江南,在溫暖的小屋里,筑一簾幽夢?稍S多年前,她就和江南優(yōu)雅地告別,從此接受了遷徙的命運。這種遷徙不是顛沛流離,是順應時代,是自我放逐。本是追夢年齡,又怎可過于安靜,枉自蹉跎流光。 所謂詩酒趁年華,也只有青春鼎盛之時才敢于揮霍光陰,一醉求歡。十年之后,再去回首,只覺紅塵如夢,我們不過在夢里做了一場春朝秋夕的沉迷。厭倦了凡塵的五顏六色,獨愛歲月清歡,只希望可以有個妥當?shù)臍w宿,安排落拓的自己。在此之前,無論你多么深曉人間世事,博覽群書,依舊無法做到淡定從容。世間百態(tài),必定要親自品嘗,才知其真味;漫漫塵路,必定要親力親為,才知曉它的長度與距離。 一九二○年春天,林長民赴英國講學,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這一次遠行讓林徽因從此走上新的人生歷程,也意味著她行將徹底地告別青澀的少女時代。此番漂洋過海,她所能看到的是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汲取新的知識,面臨新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一個剛剛長成的女子來說,這些新的事物帶給她的應該是鮮活與神奇的美麗。 有人說,假如林徽因沒有跟隨她的父親林長民飄洋過海,甚至沒有出生在官宦、詩書世家,而是在一戶平民百姓家庭過平凡庸常的日子,以她的聰慧也能把握得很好。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境況,她都不至于讓自己過得狼狽。世人心中的林徽因,又或者真實的林徽因,就是那朵蓮,根莖種植在泥淖中,卻永遠是那么清白純凈。 一個女子可以在眾人心中贏得一世的清白,是多么的不易。跳不出萬丈紅塵,就只能與它交好,在俗濤濁浪面前,就算你跪地求饒也于事無補。林徽因自小就明白這個道理,可她不說,只默默地與人間萬物妥協(xié),讓我們永遠看不到她的累,看不到她的傷。有時候,甚至覺得她的聰慧與淡然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經過漫長的修煉就有著比尋常人更深的道行。可她分明還是個孩子,那一雙水靈清澈的眼眸告訴我們,她未經多少世事,她是那么的漫不經心。 自己是個懷舊的女子,總以為她亦是如此。后來才相信,這世間有相同情懷的人,但他們絕不會有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人生。讓我靜守淡泊流年,不理繁華萬千,是甘愿的;如若命運安排好我要在天涯,亦無可回避;蛟S林徽因的心情也是這般,從來沒有固執(zhí)地想過要什么,也沒有刻意去拒絕什么。每個人自從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就注定要揚帆遠航。一旦沒入蒼茫江海,又何來回轉的余地? 漂洋過海在那個年代是一種時尚。林徽因這位大家閨秀自是順應潮流,因為任何的執(zhí)拗都不能改變初衷。當徽因乘上遠航的船只,看著浩渺無邊的大海,她第一次深刻地明白,自己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她是一個素淡女子,沒有想過要風云不盡,只想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做夢,浪漫自由地生活。 喜歡一個詞語,同船共渡。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期待有一位可以和自己同船共渡的人。今生所有緣分都是前世修煉所得,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我們應當相信,今生所有與自己相識的人,前世都結過深刻的緣法。所有與你我擦肩的路人,前世可能是鄰居,是茶友,甚至是知己或親人。而我們今生所有的邂逅,又會為來生的緣分做好安排。十六歲,多愁善感的林徽因,是否亦會有如此的念想?希望可以和某個浪漫詩意的男子同船共渡,結下一段美好的緣分。 自從徽因隨父親離開中國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催^了法國巴黎的浪漫風情,去過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領略過歐洲城堡建筑的藝術與華麗,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寬大,她被異國風情那些無以言說的美麗徹底征服了。原以為世間熙攘繁華莫過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僧斄只找蛸p閱過各國不同的風物人情,參觀過風格迥異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對建筑業(yè)的追求。 游覽各國,林徽因體會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靈的力量。一直驚嘆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將自然山水裝扮得那般圣潔和至美。平日里,我們總是太沉迷于繁瑣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還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戀。比如世間旖旎的風光,萬古不變的青山,滔滔不盡的江水。這種干凈、這種大美,成了每個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擱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輕易與人言說。 后來,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兩個人一起攻讀建筑學,相濡以沫走過風雨人生。讀過她《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人,或許都會以為,林徽因應該是個詩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愛情應該高過事業(yè)。然而,她竟是一個高曠女子,她執(zhí)著于事業(yè),覺得事業(yè)的成就遠比小兒女的情感要豁達。所以她將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了事業(yè),哪怕到最后病痛纏身,亦不曾有過絲毫的放棄。面對感情,她卻多了一份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