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家葉嘉瑩演講集。 講述人生經歷、與佛法結緣。 文辭優(yōu)美,流彩動人。 本書簡介: 生于荷月、小名荷花的葉老先生在書中以荷花為線,通過圍繞荷花展開的五次演講,記述了作者一生與中國古典詩詞為伴的經歷和與佛法不可思議的殊勝之緣。 第一講《我與蓮花及佛法之因緣》,主要圍繞作者數次與佛法相遇的經歷展開。 第二講《迦陵詩詞稿中的荷花》,則穿插數首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并多次引用同樣與蓮花有著殊勝因緣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詞,文字優(yōu)美,充滿詩情畫意。 第三講《談我與荷花及南開的因緣》,是作者專門為南開大學荷花節(jié)而撰寫的一篇文章,其中除了論及荷花,更歷數了作者與南開大學之間妙不可言的機緣。 第四講《我心中的詩詞家國》主要圍繞作者一生經歷的家國大事,以及在大時代背景下作者寄情于詩,抒發(fā)內心感慨的經歷。 第五講《九十歲的回顧——<迦陵詩詞稿>中之心路歷程》是作者對于九十年人生經歷的回眸,雋秀話語,飽含了作者與詩詞相伴一路走來的艱辛,也充滿了對過去歲月的無限感慨。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等?妥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受聘于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葉嘉瑩作品集》二十四卷、《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等。 目錄: 我與蓮花及佛法之因緣 迦陵詩詞稿中的荷花 談我與荷花及南開的因緣 我心中的詩詞家國 九十回眸--《迦陵詩詞稿》中的心路歷程 轉瞬間,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橫山書院聯(lián)合主辦的“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已經成功舉辦170余講,該講座圍繞“史識詩意哲思”這三大主題,面向公眾,形式公益,既有專題的講授,亦有通俗的講讀,師道莊嚴,授業(yè)解惑。 橫山書院自2008年創(chuàng)設以來,秉承傳統(tǒng),契合當代,辦國學研修、佛學經典、史學、哲學等課程,影響日隆,因緣日盛,深受諸方贊嘆,主辦文化中國講壇,鴻儒大德海會,碩學方家云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之精華,經典永恒;談中外文明交流之偉業(yè),精彩紛呈。 近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研究逐漸興起,討論儒釋道思想精華精要,知行合一,解行并重。儒家的止于至善、道家的上善若水、佛教的眾善奉行等核心思想,滋養(yǎng)了我們的精神生活。 同樣,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是我們當仁不讓的責任。 “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正是出于傳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這樣一個目的,而“多聞多思華林文叢”則是要將講座中的精華部分集結成冊,傳播給更多的人。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撐膮灿媱澇霭婀舶賰,目前所做的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在“多聞多思華林文叢”第一輯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要向葉嘉瑩先生、樓宇烈先生、湯一介先生、劉夢溪先生、范曾先生、陳鼓應先生、陳洪先生、莫言先生等百余位望重學林的先生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先生們高風亮節(jié)、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是公益講座得以高質量完成的根本。 此外,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先生、副院長賈磊磊先生長久以來對“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的關心與支持。希望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橫山書院今后能夠一如既往地合作將講座辦得更好。 本套書得以順利出版,離不開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王濤先生、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先生的幫助以及責任編輯張文華老師的辛苦付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湛如 乙未孟夏記于劍橋 自序 萬事各有因緣,此一書之編訂成冊,當然也具有一段因緣。而其緣則起因于2012年我在北京橫山書院的一次講話。先是南開大學的陳洪校長曾多次與我談及湛如法師之高才慧德,于是乃安排我于2012年9月下旬至湛如法師所主持之橫山書院做一次講話。我自慚淺薄不敢妄作論述,惟念及我之平生與佛法似頗有一些因緣,遂以“我與蓮花及佛法之因緣”為講題,在書院中對諸學友做了一次報告。其后又蒙湛如法師安排了一次雅集,因而乃與書院中諸友人更有了較多的交往。及至2013年7月初,我應邀赴京為首屆“詩詞中國”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頒獎,自溫哥華飛抵北京機場,在候取行李之時,乃又巧遇湛如法師與陳洪校長從國外訪問歸來,詢及我在北京之住處,伴隨我返國的研究所助理張靜,遂與湛如法師交換了聯(lián)系辦法。越二日,法師打來電話,謂我所居住之旅店與北京之古剎法源寺相近,邀我與張靜二人同往古寺參觀并共進午餐。適值當日為我之陰歷生辰,法師固未嘗前知也。而此一巧合,乃使我憶及25年前,佛門大德趙樸初先生亦曾于7月初旬邀我赴北京廣濟寺以素齋相聚,是日亦適值我之陰歷生辰,趙樸老固亦未曾前知也。蓋以我生于陰歷六月初,俗稱為荷月,雙親遂以“荷”為我之乳名,“荷花”又稱“蓮花”,一般以為乃佛法之象征,而我乃先后兩次在未曾前知之情形下得蒙佛門之二位大德邀我以素齋相聚,其因緣真可謂為“殊勝”矣。更有巧合者,則是我于早年在北平讀書時,我的老師顧隨先生亦喜言佛法,曾詢及我有無筆名,倉促間我乃以與我之名字“嘉瑩”諧音之“迦陵”二字相對,而“迦陵”則本為佛書中妙音聲鳥“迦陵頻伽”之簡稱,以此諸緣,是以每有友人邀我講述個人之生平經歷或個人之詩詞創(chuàng)作時,乃往往不免牽涉及我與蓮花及佛法之各種因緣。 近日蒙張靜告知說橫山書院擬將我上一次在書院之講話編訂成書,而苦于字數太少,希望我能再寫一些文稿增入。而我既已年屆九旬,視聽之力逐年退減,加之工作繁忙,倉促間難以應命。因思我多年來在各地之講話,固亦曾往往有涉及蓮花與佛法之敘述,其所引之詩詞與我在書院中之講話內容,雖或有相同之處,然而講話之時地不同,聽眾不同,意蘊亦各有不同。因而想到在《華嚴經》中論及法界緣起,曾有“譬如眾鏡相照,一一影中,復現眾影”之說,我遂自念或者亦可以將我多年來各地之講話編為一集,一則既可以向橫山書院之邀稿報命,再則也可以作為“眾鏡相照”中對自我之一種檢討和反省,而諸講中既都不免牽涉到我的生辰與蓮花及佛法之關系,遂將書名擬定為“荷花五講”,而以我在橫山書院之一講冠于卷首,亦所以記其緣起之意也。 葉嘉瑩 2014年3月寫于南開校園 精彩內容試讀第7頁 我是讀了儒家的書上了大學,1943年是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也很好奇,總想我們人世沒有救贖,佛法是不是有救贖呢?我就看到報紙上有一則消息,說廣濟寺有一位大師要講《妙法蓮華經》,我既然是生在荷月,小名叫荷,所以對于凡是與蓮花有關系的東西,都特別感興趣,都特別注意。所以我就約了一個女同學,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佛經,我們家里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我說我們要去廣濟寺聽一聽《妙法蓮華經》。當時我對于佛教真的是沒有入門,不大懂?墒钱敃r聽講以后我確實只記住了兩句話,說“花開蓮現,花落蓮成”。我也不知道我的體會對不對,我今天在這里說,就是要向湛如法師和諸位對佛學有修養(yǎng)的人來請教。 “花開蓮現”,是說人本來生而具有一個種子,也許可以說是成佛的種子,一個善良的、清潔的、干凈的種子!盎ㄩ_蓮現”,當人有生命的那個時候,當花開的時候,那個種子就存在里邊,可是當人在塵世之中生活的時候,人就會“眼迷乎五顏六色,耳亂乎五音六律”,所以就迷亂了。所以花開是那個種子在那里,但是花落才蓮成,人要把一切虛幻之中的那些個繁華都頓脫、了斷,之后真正的種子才結成。“花開蓮現,花落蓮成!彼晕揖吐犃恕睹罘ㄉ徣A經》,只記得這么兩句。 當時我寫了一首小詞: 鷓鴣天 1943年 一瓣心香萬卷經,茫茫塵夢幾時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風絮飄殘總化萍。時序晚,露華凝。秋蓮搖落果何成。人間是事堪惆悵,檐外風搖塔上鈴。 精彩內容試讀第133頁 我現在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一首詩,就是《秋蝶》,秋天的蝴蝶。寫作的年代是1939年,我當時是十五歲。當時我的父親在航空公司做事,在上海,我伯父在家里,說你背了這么多詩了,自己作一首吧。我就作了一首詩,當然作得非常幼稚。但從此我就養(yǎng)成了作詩的習慣,我十五歲寫的《秋蝶》是這樣說的: 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 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之前一位南開校友說我們都記得你在南開大學念詞,什么“小山重疊金明滅”。因為我念的聲音很有點特色,跟他們一般人念的聲調不一樣。我不是故意要造作地這樣來念,而是因為詩詞本身是一種有韻律的美文,它的平仄、它的讀音,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聲情——聲音與情意是結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聲音的美讀出來,你就丟掉了它一半的美感。這首詩的第一句“幾度驚飛欲起難”,是記秋天的蝴蝶,它飛不起來了——我是在院子里長大的,我們院子里邊有些個花樹,蝴蝶的彩色翅膀好像歌舞的霓裳那么漂亮,可是現在天冷了,到了蝴蝶的生命的末日,所以“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蝴蝶也有它的生命,蝴蝶的生命到它臨終的時候,它覺醒了嗎?以前王國維寫過一首《詠蠶》的詩,他說這些個蠶,活的時候“蠕蠕食復息”,那個蠶軟軟的爬在那里拼命地吃,“蠢蠢眠又起”,它茫昧無知,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再吃,“三眠”以后就吐絲結繭,“春蠶到死絲方盡”。它一生忙的是什么呢?生命——蝴蝶的生命,蠶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忙了一世,結果又是什么呢?所以看到蝴蝶在秋天生命快要終了的時候,我說“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天氣冷了,它翅膀感到寒冷!叭镆挥X莊生夢”,因為《莊子》上曾經說過,“夢中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那么生動活潑,就是蝴蝶,醒來呢,就是莊周,是莊周夢了蝴蝶呢,還是蝴蝶的夢里邊現在變成了莊周呢?那么現在,蝴蝶到了末日,如果是莊生的話,他的夢醒了,“三秋一覺莊生夢”,他留下的是什么?“滿地新霜月乍寒”,天冷了,露結為霜,“滿地新霜”,月亮,秋天的月亮,這是一輪涼月,那么高寒,那么寒冷,李商隱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滿地的嚴霜,寒冷的月色,他剩下的是什么?其實當時我還很小,十幾歲,但是我就很奇怪,我很喜歡追問人生終極的問題。你忙碌了一生,有這么多欲望,有這么多追求,你究竟的意義和價值在什么地方?這是我留下來的很早的一首詩。 精彩內容試讀第169頁 可是你要知道,人不經過絕大的痛苦,不會覺悟。我就是因為經過這么多患難痛苦,把自己打破了。你不把自己打破,你永遠不能夠超脫。所以我就把自己打破了,不再被自己的家庭子女所束縛了。我要把我投向古典的詩歌,我要為古典詩歌的傳承獻出我的余生。養(yǎng)家的事情我已經盡到了我的責任,現在我兩個女兒都結了婚,我大女兒都不在了,我一世的辛勤,忍氣吞聲,養(yǎng)家的責任我已經盡到了。所以我說我一輩子沒有做過我的選擇,最后才是我的選擇,我就選擇回到祖國來教書了。而當我“一拳擊碎虛空”,我其實還寫過一首小詩: 一竿擊碎萬瓊瑤,色相何當似此消。 便覺禪機來樹底,任它拂面雪霜飄。 我在溫哥華,有一次下大雪,我們院子里邊有一棵樹,名字叫煙樹,都是橫的枝丫,春天開很好看的花,但是當時雪壓得很厚,很多樹枝都被壓斷了。那我想把這棵樹挽救下來,我就拿著一根竹竿,要把樹枝上的雪都敲掉。我說“一竿擊碎萬瓊瑤”,那個大雪在樹枝上也很美的,我“一竿”把所有的雪都打落了,“一竿擊碎萬瓊瑤,色相何當似此消”,人生的種種的色相,你對于這個繁華世界、對于這個感情世界的種種留戀,“一竿擊碎”。我一個竹竿把所有的積雪,那么美麗的雪,像花一樣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樹上像開了很多的花——一竿都把它擊碎下來了,“色相何當似此消。便覺禪機來樹底,任它拂面雪霜飄”。再有風雪撲面地吹來,我不怕了,“任它拂面雪霜飄”。就是這個時候,我說我一生都不是我的選擇,我的結婚不完全是我的選擇,我到臺灣去也不是我的選擇,我去美國也不是我的選擇,留在溫哥華也是偶然的機會,都不是我的選擇。當我一切都失去了,我要做一個最后的我自己的選擇,我就選擇了回國來教書。 精彩內容試讀第178頁 有一次有訪問的人問,說葉先生,現在的很多人都不欣賞、不懂得古典詩詞了,你想這個詩詞將來還有什么興盛的機會嗎?我說只要人心不死,詩歌自己里面有生命的。所以杜甫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彼斡窀鸥ο喔袅擞卸嗌倌辏鸥ψx了宋玉的作品受到感動。辛棄疾有一首詞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蔽业侥昀狭瞬哦锰諟Y明詩的好處,我做夢就夢見了陶淵明,就跟我理想中的陶淵明一模一樣,“夢中一見參差是”。所以不管相隔多少年,詩歌它自己本身,是有它的感動,有它的生命,只要有感情,只要稍微有一點古詩修養(yǎng)的人,就永遠會受到它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