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烏龜殼講國寶的故事》是一本關于考古文物的科普書籍。厚厚的龜甲上刻著難析難辨的文字演繹著前行不變的悠久歷史,在歷史演變的這條艱辛之路上,有些國寶讓我們津津樂道,又有些國寶讓我們?yōu)橹畤@息,本書就像一座博物館,為青少年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寶世界。 作者簡介: 紙上魔方是一家集圖書策劃、編輯、設計、制作為一體的文化傳播公司,在業(yè)界策劃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系列圖書,與國內(nèi)上百家出版社有合作關系。 目錄: 烏龜殼上的商王朝秘密/4 龐大的古代打擊樂器/10 清代大典才使用的純金編鐘/16 外層鏤空內(nèi)層可以旋轉的瓷瓶/20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幅字帖/26 用金絲和玉片制成的皇家壽衣/32 薄如蟬翼的絲綢衣服/38 不會生銹的天下第一劍/44 兩千年前的環(huán)保宮燈/50 奇怪的銅佛像/56 大鵬金翅鳥的傳說/62 明代皇后的鳳冠/68 為紀念母后而鑄造的青銅鼎/74 守衛(wèi)女將軍的兩只老虎/80 當年只賣了30塊錢的國寶/84烏龜殼上的商王朝秘密/4 龐大的古代打擊樂器/10 清代大典才使用的純金編鐘/16 外層鏤空內(nèi)層可以旋轉的瓷瓶/20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幅字帖/26 用金絲和玉片制成的皇家壽衣/32 薄如蟬翼的絲綢衣服/38 不會生銹的天下第一劍/44 兩千年前的環(huán)保宮燈/50 奇怪的銅佛像/56 大鵬金翅鳥的傳說/62 明代皇后的鳳冠/68 為紀念母后而鑄造的青銅鼎/74 守衛(wèi)女將軍的兩只老虎/80 當年只賣了30塊錢的國寶/84 國寶銅盤竟被當做喂馬槽/88 六匹駿馬的石雕像/94 這五頭牛可不簡單。100 奇怪的青銅樹/106 比燕子跑得還快的奔馬/112 唐代美女為什么都胖乎乎的/118 小孩模樣的瓷枕/122烏龜殼上的商王朝秘密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龍骨”嗎?“龍骨”可不是龍的骨頭,而是古代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喲!比如野牛、烏龜?shù)幕。在很久以前,烏龜可是寶貝呢,人們認為它有判斷吉兇的能力。幾千年過去了,有一個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烏龜殼和牛胛骨上刻有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這些甲骨文記錄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殷商王朝的秘密! 是誰發(fā)現(xiàn)的龍骨? 故事發(fā)生在清代末期,河南安陽小屯村。村民在田間耕作時經(jīng)常會從地里刨出些骨頭片,因為大多數(shù)骨頭片上刻著一些怪異的符號,村民認為這些骨頭肯定與古代神靈有關,于是取名“龍骨”,他們覺得“龍骨”并沒有什么用途,便隨手扔在地頭路旁。 一天,村民李成生了膿瘡,沒錢去看病,他又痛又癢,突然想起“龍骨”能治病的偏方,便去地頭找一塊“龍骨”回來磨成細粉,抹在膿瘡上。沒想到幾天之后,膿瘡漸漸痊愈了!李成心想“龍骨”既然是藥材,肯定能賣給藥鋪換幾個錢用。于是他把地邊的“龍骨”碎片收集起來,拿到縣城藥鋪里面去賣,并講述了自己療瘡的經(jīng)過。藥鋪掌柜知道古代醫(yī)書上有“龍骨”這一味藥材,卻不知“龍骨”當?shù)匾渤霎a(chǎn),而此“龍骨”與醫(yī)書所記載的“龍骨”性質相同,也能治病,故買下“龍骨”,這事讓李成賺了一筆錢。由于藥鋪不想要那些帶有符號的“龍骨”,李成便把“龍骨”上的符號一點點磨平。李成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給中國文字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驗藥發(fā)現(xiàn)一個大秘密 1899年,家住北京的王懿榮先生,時任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部長及中央大學校長),是一位金石學者和歷史學家,因患有瘧疾,請一位老中醫(yī)來為他看病。老中醫(yī)診脈后照常開具了藥方,家人拿著藥方去達仁堂抓了藥;貋砗,王懿榮先生像往常一樣,一味一味地驗藥。突然,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龍骨”碎片上面有的竟刻有一些符號,雖然已模糊不清了,但他仍敏感地意識到,這些骨頭上的符號可能是古人所刻,可惜“龍骨”是碎片,看不清符號之間的關系。于是,他匆匆來到達仁堂藥店,向老板仔細打聽“龍骨”的來歷。原來這些“龍骨”是從山東濰縣范濰卿手里買進的,過幾天范濰卿還要來送“龍骨”。王懿榮先生請藥店老板收到“龍骨”后不要砸碎,讓他看過再說,藥店老板答應了。 幾天后,范濰卿送來十二片“龍骨”。藥店老板請王懿榮前來看看。王懿榮仔細辨認,認為這些刻在龜背牛骨上的符號從排列方式來看,很可能是遠古文字。于是他欣然買下這十二片“龍骨”,并且請范濰卿回去后再找一些來,同時還派人去安陽尋找,就這樣,王懿榮陸續(xù)收集了1500多片“龍骨”。 后來,在劉鄂、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的共同參與研究下,王懿榮終于搞清楚這些“龍骨”是殷商王室的占卜工具,甲骨上所刻符號是記錄的占卜原由和結果,確定為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字——甲骨文,是非常珍貴的史料,王懿榮也因此有“甲骨文之父”之稱。 1928年,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蔡元培先生,聘請留美博士李濟對殷墟進行過四次大規(guī)模的考察,并以大量考古實物,證實殷商王朝的存在,把中華民族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五個世紀。 什么是甲骨文? 殷商時期,奴隸主貴族決定國家大事或王室大事之前,都要敬神占卜,也就是要恭敬禮拜神靈以后,手里拿著甲骨,把自己想要問的事情告訴神,然后用火烤甲骨。等甲骨被燒出裂紋后,再根據(jù)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來判斷事情的吉兇禍福,最后要把占卜結果刻在甲骨上,這就形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鼻祖,也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作為一種相對成熟的文字,具有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比如說日、月、目等象形文字。人們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字,記錄了殷商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nèi)容,是我們了解殷商時期的最好史料。文字的出現(xiàn),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們現(xiàn)在知道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然而在20世紀以前,卻沒有人知道甲骨文的存在,一直以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金文,即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 猜猜看 為什么小屯村會有甲骨呢? 清代末期,小屯村只是河南一個普通的小村莊。然而在商代晚期,這里是商朝遷都之后宮殿宗廟的所在地,是商王處理政務和起居生活的場所,所以記錄商王活動文字的甲骨才會集中在這里。在甲骨文發(fā)現(xiàn)之前,商王朝僅僅見于傳說,西方學者認為這是神話中的王朝。甲骨文發(fā)現(xiàn)之后,才確定商王朝是一個確實存在的遠古王朝,同時又把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提前了五百年,這都是甲骨文的功勞喲! 龐大的古代打擊樂器 小朋友,你喜歡哪種樂器?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的一座戰(zhàn)國古墓中出土了一件大型打擊樂器,由64件銅鐘組成,要是陳設起來會占滿一個現(xiàn)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它奇怪的樣子與常見的現(xiàn)代樂器一點兒也不同,然而在幾個人的敲擊下卻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是什么樂器呢?真是太奇妙了! 懸掛的青銅鐘也是樂器? 這套奇妙的樂器,就是在曾侯乙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一套大型青銅編鐘! 編鐘,是古代宮廷特有的打擊樂器,形狀和質地都比較特殊。這套青銅鐘按照音調高低次序排列,掛在一個大架子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發(fā)出聲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編鐘是天子、諸侯王才擁有的禮儀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只有征戰(zhàn)、朝見或者祭祀時才會奏響。我國西周時期出現(xiàn)一套3鐘的編鐘,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期,又出現(xiàn)一套9鐘和一套13鐘的編鐘。后來,編鐘的數(shù)量增至一套16鐘,成為朝廷大典必備的禮樂,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 曾侯乙編鐘長什么樣? 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鐘,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曾侯乙編鐘是由65枚編鐘組成,總重約2500多千克。這些編鐘分三層懸掛在鐘架上,每排編鐘由左到右依次增大,而下層的編鐘都比上層大。最上面一層編鐘有l(wèi)9枚,最小的叫“鈕鐘”,重約2.4千克。中層和下層的編鐘,共有45枚,根據(jù)鐘的形狀分為三種:由11枚甬鐘組成的“琥鐘”,由12枚甬鐘組成的“贏司鐘”,由22枚甬鐘組成的“揭鐘”。其中最大一枚鐘重約203.6千克,最小一枚鐘重約8.3千克。 算術好的小朋友們一定會問:“咦,怎么少算了一枚?”對,是少算了一枚!有一枚由楚惠王贈送的鐘,掛在下層外側的右面。鐘架是銅木結構,分三層,每層立柱都是一個英俊的青銅佩劍武士形象,支撐著橫梁,又威武又神氣,整個鐘架共有6位青銅武士像。橫梁是圓木,圓木的外面是一層亮閃閃的黑漆,黑漆上彩繪美麗的花紋。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 古老的樂器還能演奏嗎? 曾侯乙編鐘埋在地下很多年,小朋友是不是以為它已經(jīng)不能用了呢?告訴你哦,這套編鐘現(xiàn)在已經(jīng)修復,掛起來仍然可以奏出美妙的樂曲呢!小朋友可能又要問:“現(xiàn)代人不知道古代是怎么演奏編鐘的,怎么辦?”不要著急,在每一枚鐘上都刻著金篆(zhuàn)體的銘文,詳細介紹了古代音律和編鐘的演奏方式,鈕鐘上還刻有金銘文,用來標明各鐘的發(fā)音音調,因此,按照樂譜敲響相應的音調的鐘,就可以演奏樂曲了。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fā)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fā)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xiàn)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不過,這么大的一套樂器,可不是一個人就能演奏的!在出土時,鐘架旁還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槌,那就是敲響編鐘的工具;還有兩根彩繪長棒,是用來撞擊編鐘的工具。從這個工具上,我們可以推斷出編鐘應該由五、6個人同時演奏,3個人各用兩根木槌敲擊上、下兩層的甬鐘,兩個人一人一根長棒來撞下邊的大甬鐘,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曾侯乙是誰?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郊,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面積約220平方米。墓室內(nèi)分為東室、西室、北室和中廳。東室中有一副主棺,外棺是青銅框架,內(nèi)棺有彩繪的門窗及神獸武士。東室有陪葬的棺材八具,西室有十三具。北室有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陪葬品,中廳陳放大量青銅樂器,從甬鐘上的“曾侯乙乍時(作持)”字樣,我們可以知道墓主人是曾侯乙!霸睢北砻髂怪魇侵T侯級曾國的國王,乙是他的名字。墓中共出土文物約l.5萬余件,除了“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編鐘之外,還有排列二十八星宿的漆木衣箱和帶蓋的金盞等。 猜猜看 什么是銘文? 古代器物上常會鑄(zhù)刻一些文字,用于記事。商周時期雖然發(fā)明了文字,但沒有紙,所以皇宮貴族遇到國家大事就會鑄造一件青銅器,如鼎、鐘、盤等,并在青銅器上鑄上記事文字,這就銘文。銘文的種類很多,如刻鑄一個字表示器物的主人是誰,也是銘文。可以這樣理解:凡器物上的文字,都屬于銘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