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艾麗絲·門羅


作者:周怡     整理日期:2021-12-26 05:29:17


  她是誰?————你所不知道的小鎮(zhèn)女孩
  1931年7月10日,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的小鎮(zhèn)威漢姆迎來了一個小女孩的誕生。女孩的父親鮑勃 雷德勞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經(jīng)營一個狐貍養(yǎng)殖農(nóng)場,母親安妮 錢梅尼在結(jié)婚之前是個小學教師。這對夫婦于1927年從附近的小鎮(zhèn)搬遷至此,當時他們剛剛新婚不久,滿腦子都是對新生活的憧憬。他們花費了2300美元在威漢姆鎮(zhèn)靠近美蘭湖的下城區(qū)購買了一小塊土地,從此開始了狐貍養(yǎng)殖的生意。不過他們?nèi)胄械臅r機不算太好,因為當時皮草的整體行情已經(jīng)開始往下走,但是夫婦倆還是努力地建設他們的小家。在這期間,新生兒的誕生為全家人帶來了無限的喜悅。這個女孩被取名為艾麗絲,和母親的好友同名。當年的秋天,她在威漢姆鎮(zhèn)的聯(lián)合教堂受禮。誰也想象不到,在82年后,這個普通的加拿大女孩艾麗絲 雷德勞會以艾麗絲 門羅的名字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
  在門羅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威漢姆,這個具有典型的安大略地區(qū)特征的小鎮(zhèn),這個她度過了整個兒童年代與少女時期的偏僻之地,始終是門羅最重要的靈感之源。威漢姆鎮(zhèn)距離多倫多大約125英里,距離倫敦(加拿大)70英里,正如門羅后來在《烏特勒克停戰(zhàn)協(xié)議》中描寫的那樣:要到那個鎮(zhèn),需要經(jīng)過“一個復雜的由大路和小路組成的道路系統(tǒng)”,并且“從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輕輕松松地到達”。 威漢姆鎮(zhèn)很偏也很小,當時的人口不過3000多人,鎮(zhèn)里一條主街,中心有座市政廳大樓。但與其他的安大略小鎮(zhèn)一樣,這個小小的威漢姆鎮(zhèn)卻擁有眾多的教堂,分屬于不同的教派:聯(lián)合教堂、英國國教教堂、長老會教堂……宗教,確實是加拿大的歷史與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門羅自身恰巧是她那代人中典型的安大略人:她的父親是蘇格蘭人,母親是愛爾蘭新教徒,兩邊家族都是在1810——1820年間,即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的大移民時期遷移到安大略的。在《沃克兄弟的牛仔》中,門羅完全以自己的家庭為藍本,塑造了喬頓一家:一個極具代表性安大略新教家庭,受到加拿大多重宗教的困擾……在傳記 《艾麗絲 門羅:書寫她的生活》(2011)中,美國圣勞倫斯大學的羅伯特 撒克教授指出,在門羅的家鄉(xiāng)威漢姆鎮(zhèn),“多數(shù)人的祖上都是從不列顛諸島移民而來,宗教上信奉新教……在人數(shù)上大大地超過了(法裔)的羅馬天主教徒! 他同時觀察到了兩大教派之間長期相互的敵意和猜忌:
  最先來到的浸禮教徒和衛(wèi)理教徒在定居的頭幾年就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其他的新教教派也紛紛效仿,而天主教徒們則是最后一批修建自己的教堂,迎請自己的神父的。有鑒于此,威漢姆鎮(zhèn)的第一座共濟會所公然地排斥天主教團體就不足為奇了。那會所最初位于一輛1856年的貨車內(nèi),甚至比威漢姆鎮(zhèn)的歷史還要早。
  事實上,直到門羅那一代,以威漢姆鎮(zhèn)為代表的這種宗教對立依然在安大略的各個地區(qū)都非常普遍,清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通婚通常也是被禁止的,至少說是不受鼓勵的。
  門羅的父母雖然同為新教徒,但是蘇格蘭裔的父親信奉長老會教,愛爾蘭裔的母親則信奉英國國教,相愛的夫婦倆其實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與理想。門羅的父親,羅伯特 雷德勞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非常有上進心的人。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本可以完成高中學業(yè),在城市里謀到職位。但羅伯特的身體里流淌著雷德勞家族自尊而固執(zhí)的血液。一次偶然的挫折使他沖動地從學校輟了學,從此他便一心追求自由自在的戶外生活。他有很高的野外捕獵的技藝,并在20年代開始試著養(yǎng)殖狐貍。門羅的母親安娜 錢梅尼與父親正相反,她是個對生活極富企圖心的女性。她和雷德勞本是遠方親戚,但家庭條件要更差一些。為了逃避傳統(tǒng)的農(nóng)場婦女那種結(jié)婚生子做家庭主婦的結(jié)局,安娜頑強地靠著借款讀完了渥太華師范學校,并一路奮斗成為鄉(xiāng)村的小學校長,其間還曾兩次拒絕了別人的求婚————她始終害怕成為農(nóng)婦。1925年,安娜隨父親拜訪了雷德勞一家,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表親羅伯特,并參觀了羅伯特的狐貍養(yǎng)殖場。安娜直覺地感覺到,羅伯特與其他的農(nóng)戶不同,未來他能夠帶給自己不同的可能性。與羅伯特結(jié)婚后,安娜隨著當時加拿大的社會風俗,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職業(yè),但是她始終保持了那個年代作為小眾的知識女性在智力與社會地位上的優(yōu)越感。她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幫助羅伯特最終買下了威漢姆鎮(zhèn)的土地。雖然那里幾乎是一片荒蕪,夫婦倆還是齊心協(xié)力地開始了對于中產(chǎn)階級新生活的夢想。
  P2-5
  她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門羅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能力,能夠以簡潔、意蘊深長、且超越時空的故事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
  ————2012年崔林文學獎評委會
  近乎完美的寫作……作為短篇小說家,艾麗絲 門羅的每一篇短篇小說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感、哲理性與精確度,大多數(shù)長篇小說家都需要借助主人公從生到死的漫長一生才能夠表述。
  ————2009年曼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委會
  她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契科夫,將會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更長久地被讀者記住。
  ————辛西婭·奧茲克
  她的故事具有其他作家長篇的深度,表達著倫理、情感以及歷史的各個方面。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她的作品完全改變了我對于短篇小說的成見,同時也影響了我的創(chuàng)作方式。
  ————A.S.拜厄特
  閱讀艾麗絲·門羅于我而言一直是件很快樂的事。在門羅還沒有獲獎,沒有“大熱”的時候,很多人在聽說了我的研究方向后,都會好奇地問我同樣一個問題:“艾麗絲·門羅是誰?”在我小心翼翼地回答說是“加拿大短篇小說家”時,繼而又問:“你怎么會研究門羅呢?”呵呵,我懂后面的潛臺詞:加拿大文學很邊緣,短篇小說很邊緣,總而言之,艾麗絲·門羅太邊緣。作為一個專職的研究人員,決定將全部的時間與精力交付如此邊緣的一個選題,無論是論文發(fā)表,還是項目申報,都實在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而在一個強調(diào)學術(shù)評估和科研量化考核的時代,如果長期出不了成績,估計就很難在學校發(fā)展下去了。所以我要自覺地“小心翼翼”地回答問題嗎?是因為我選了如此一個“冷門”的課題?是因為我的不專業(yè)?因為我竟隨便地將“愉悅的閱讀體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混為了~談。
  但是文學研究本身就是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們?yōu)槭裁匆x文學呢?文學有什么用呢?好像這個老問題略薩談過,莫言也談過。文學似乎并不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實際的價值,文學不能讓電廠發(fā)電,文學不能幫助還房貸,文學也不能解決家里小朋友升學擇校的問題。但是,文學卻讓我們在閱讀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精神上自由且富足的人,一個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呼吸從容的人。在霧霾指數(shù)常常爆表的日子里,坐在一間朝北的小房間,靜靜地閱讀著門羅的那些故事:《眼睛》、《夜晚》、《聲音》、《美好生活》……門羅的作品對于“文學無用”的討論是多么貼切啊,她從來就不說什么大道理,從來就不以什么“主義”自居,從來就沒什么政治訓教的企圖心,她只展現(xiàn)單純的“審美”,展現(xiàn)生活矛盾的“真實”,展現(xiàn)“人性”的本來面目。當然,我喜歡門羅還因為,同樣作為一名知識女性,門羅所經(jīng)歷所描寫的那些場景對我是如此的熟悉:“我生命中的兩種呼喚……選擇經(jīng)營婚姻做個好母親呢,還是選擇藝術(shù)家的黑色生活?”閱讀門羅讓情感細膩,讓經(jīng)歷升華。門羅淡淡的筆觸所記錄下的生活的平淡時刻,總是能讓閱讀者在故事的結(jié)尾,收獲一份明凈似水的醒悟。
  我最早開始閱讀門羅是在加拿大。當時我參加了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詹姆士·金(James King)教授開設的一期“加拿大文學與文化”的暑期學者進修班。金教授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加拿大皇家人文學院院士,也是麥克馬斯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唯一一位終身“杰出教授”。正是在他的課堂上,我第一次閱讀到了門羅的故事,是《男孩和女孩》;貒蟮暮脦讉月,這個故事都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于是我開始到處找門羅的作品,學校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際互借,中國國家圖書館,亞馬遜,外文書店,國外同學代購……折騰了幾個月后,竟然終于都一一找齊了。然后就是不分晝夜、如癡如醉地閱讀。之后金教授又來了上海兩次,受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邀請舉辦系列文學講座。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我對金教授提起我對門羅的喜愛時,金教授那份喜出望外的激動:原來他自己也是門羅迷!
  門羅的作品似乎有一種魔力,讓每一位閱讀者都自然而然地感到親近,甚至也讓每一位研究者都惺惺相惜。這些年來一直鼓勵我堅持門羅研究的,除了作品本身的審美吸引力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眾多世界級門羅研究專家對于我的熱忱幫助。在國內(nèi)做門羅研究確實是太艱難了。缺資料!缺作品,缺評論,缺專著!當然,在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青年一代的學者已經(jīng)比前輩專家要幸運很多,至少,學校圖書館可以使用Ebsco,Gale,F(xiàn)hrary等資料庫,也可以申請館際互借。但是————我第二次赴加拿大訪學時才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圖書館購買的資料庫往往只包括了英美子庫,而相對邊緣的加拿大庫并不在購買范疇。因此,在加拿大圖書館可以輕松閱讀、下載的門羅評論與專著,在國內(nèi)同一資料庫中則常常找不見蹤跡。沒有資料怎么做研究?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門羅的研究專家寫信!澳!我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門羅愛好者!”我總是這么開頭。我的想法也很簡單,我查到某篇重要的門羅論文,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只有標題或摘要, “如果您手邊有電子版可以給我發(fā)一份嗎?”結(jié)果呢?我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幸運兒,那些大名鼎鼎的門羅專家,那些原本只在書本上敬仰的名字,他們的回信就微笑著地躺在了我的信箱里。
  我要特別感謝美國圣勞倫斯大學的羅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教授,“這個世界上除了門羅本人最了解門羅的人”。他對于門羅的研究已經(jīng)逾30年,他的門羅傳記《艾麗絲·門羅:書寫她的生活》是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門羅生平與作品研究著作!拔液芨吲d你也喜愛門羅。我給你寄了一本傳記過來,你應該很快就能收到了!薄澳切┪恼挛覜]有電子版,但是我復印了一份,給你寄出來了。”“我可以開車到加拿大來和你見面,沒關系的,我很樂意那樣做!泵恳淮,撒克教授都讓我深深地感動,這位儒雅謙遜的老教授,慷慨熱情地幫助一位遙遠中國的年輕學者,不為別的,只是出于對門羅的共同熱愛。今年,得知我即將在中國出版第一本門羅專著,教授不僅為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還欣然允許本書使用其傳記中大量珍貴的門羅照片,而教授對我的唯一要求只是:“寄一本書給我吧,雖然我不懂中文。”
  我還要感謝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退休圖書館研究員卡羅爾·梅瑟(Carol Mazur)女士。她編寫的《加注門羅文獻匯編》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門羅研究百科全書”。梅瑟女士已經(jīng)70多歲了,去年我提出想去她住的小鎮(zhèn)拜訪她,可是梅瑟女士卻說:“我來接你吧,我開車,比你方便!苯Y(jié)果她從圣凱瑟琳到漢密爾頓整整開了三個多小時,給我?guī)砹顺恋榈榈囊粋大牛皮紙袋,那是她在寫文獻匯編時所有的打印資料。更令我動容的是,之前我曾寄給梅瑟女士一份我自己列的書單,近10頁,那是我想在加拿大訪學期間參閱的。結(jié)果梅瑟女士居然幫我把所有的書都查好了圖書館索書號以方便我借閱。一周后,我掃描完所有資料后,梅瑟女士又再次開車從圣凱瑟琳過來取回資料。我曾邀請梅瑟女士到中國來玩,可梅瑟女士說,年紀大了,估計沒有辦法完成長途旅行,她平日里也在寫小說。想到和梅瑟女士談話的種種,我現(xiàn)在都忍不住感動地落淚。
  研究門羅的專家里面,還有一位不尋常的女性讓我印象深刻。她是《閱讀:門羅檔案庫研究》的作者喬安·麥克凱德(JoAnn McCaig)女士。那本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門羅專著,獨辟蹊徑地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作家門羅。但是我和麥克凱德女士見面的時候,她已經(jīng)從大學辭了教職,在卡爾加里創(chuàng)建了一所最大的獨立書店,并以此為平臺舉辦各類文化沙龍與讀書會活動。雖然不再從事專業(yè)研究的工作,麥克凱德女士依然喜愛門羅,也依然會寫精彩的評論文章,她自己同樣也在寫小說。我很欣賞麥克凱德女士的態(tài)度,無論在任何環(huán)境,都能過知識分子女性精彩的生活!
  我常常想,我遇見的那許許多多喜愛門羅的教授與學者,也是生活中很普通的讀者。只是因為喜愛門羅,我們才得以相識。門羅的故事超越時空,喜愛門羅的讀者也超越了地理與年齡的距離。在英語文學圈,門羅其實早就不是什么“小眾”作家。雖然門羅只是純粹地寫著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但她卻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那份復雜微妙的情感都產(chǎn)生共鳴。在我最初閱讀門羅的時候,我也并未曾想到,日后門羅會打破短篇小說作家的限制,打破加拿大作家的限制,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在獲諾獎之前,門羅已經(jīng)獲得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門羅的獲獎,確實代表著審美的勝利。
  我真誠地感謝著身邊所有關心、愛護我的師長與朋友們。在我所工作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樸實的學術(shù)傳統(tǒng)與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為我的成長提供了充滿養(yǎng)分與生命力的土壤。領導、老師和同事,在各個方面都給我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自由空間。我要特別感謝張定銓教授,他是我碩士的導師,11年前他將我領進文學批評的大門,是我學業(yè)上的恩師也是我生活中的慈父。我也要感謝虞建華教授,他為我樹立了一個學者的完美榜樣,并一直關心、呵護著我對于文學的赤子之心。而史志康教授的機敏與睿智,喬國強教授的廣博與大氣,張和龍教授的犀利與嚴謹,無一不讓我感受到一種鼓舞,一份感激。還有兩位卓越的女性學者,汪小玲教授和周敏教授,她們優(yōu)雅的才華橫溢完美地詮釋了我心中的理想。我還要感謝我的同門好姐妹,感謝聶薇師姐,韓殿秀師姐,還有劉思遠、沈曉紅、程匯娟……我同樣感謝校內(nèi)志同道合的文學好友,王欣、程心、劉啟君……學業(yè)上的熱烈討論、生活中的彼此關心,孕育了我們終生難忘的友誼。特別感謝葉蔚芳師姐和許原雪,謝謝你們幫我分擔了原有的寫作任務,使得我有時間完成本書。
  當然,我最需要感謝的人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李維屏教授。李老師是喬伊斯研究專家。在外人看,喬伊斯是如此艱澀,可李老師卻始終以虔誠、淡泊的心境對待學術(shù),在浮躁的世界中堅持最樸素的學者精神,對喬伊斯研究樂在其中。李老師曾說,真正的杰作,不但具有可讀性和藝術(shù)欣賞價值,而且富有思想,承載小說家的人文精神,只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才賦予藝術(shù)極強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在我選擇艾麗絲·門羅作為我的研究課題時,李老師始終如一的信任至今讓我深深感激。在放手給我研究自由的同時,李老師也提醒我,要守得住,坐得下,要注重積累,不著急,也要注意由點及面,點上突破,面上開花。我今天的小小進步,傾注著老師的寶貴心血。
  我要感謝所有培養(yǎng)、幫助、支持、關心過我的人。謝謝你們!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們,我的父母,我的丈夫,還有可愛的兒子。你們的愛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遇見。
  2013年12月于上海虹口





上一本:無所歸依--別列列申詩選 下一本:沃斯米婭躍出大海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艾麗絲·門羅的作者是周怡,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