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天卷之四


作者:孫伯翔 主編     整理日期:2018-11-16 09:06:38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yīng)碑文》,唐天寶十一年(七五二)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現(xiàn)存陜西西安碑林。高二八五厘米,寬一米,文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岑勛撰文,徐浩隸額,顏真卿書碑文。徐浩季海在當(dāng)時頗享書名,徐、顏二人合作的碑版,首見此例。碑文內(nèi)容多夸飾之詞,全文敘述沙門建塔之事,光怪夢寐,云物感應(yīng),大多不可致詰。
  此碑作于天寶十一年,顏真卿四十三歲時書,是顏體書法中的早且著名的作品,與后期作品面貌不同。《多寶塔碑》結(jié)體勻穩(wěn)整密,布白勻整。用筆清勁腴潤,橫晝細,豎書粗,每筆頓挫,形成方頭。端莊謹密,寓馳驟于規(guī)矩之中,自始至終,無一懈筆,具有唐楷“尚法”的典型特征,相對其后期偉壯、沉雄的氣質(zhì)顯得嚴(yán)謹、秀整。誠如王澍《虛舟題跋》所稱:“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渾勁吐風(fēng)神,以姿媚含變化,正是少年鮮華時意到書也!鳖佌媲洌ㄆ擤柧-七八四),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京兆萬年(今陜西臨潼)人,出身江左望族,祖籍瑯砑臨沂。唐朝一代名臣,杰出的書法家。任平原郡太守時,守城抵御安祿山叛亂,名重朝野。建中四年(七八三)奉命赴許州宣慰李希烈,遭囚禁,不屈節(jié),自撰墓志,以示死志,至貞元元年(七八五)遇難,享年七十七歲,詔贈司徒,謐號文忠。
  顏氏一族是文字學(xué)和書法方面衣缽相傳、家風(fēng)不墜的世家,不過顏真卿早年秉承《顏氏家訓(xùn)》“此藝不需過精”“甚勿以書自命”的教導(dǎo),其書契之作只是用于記事實用而已。但因其見多識廣,自娛之際,不求其名反得其名。永泰二年(七六六)受陷害遭貶之后,仕途受阻的他有更多時間寄情翰墨。顏真卿真草兼通,初學(xué)褚遂良,筆意清健。后得力于張旭,參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筆晝趨于圓勁,中鋒用筆;結(jié)字平正,字形飽滿。雄渾闊大,氣勢磅磚,古法為之一變,這就是后人所贊的“變法”。他開辟了楷書書寫的一條新路,開盛唐氣象,這是顏真卿楷書的獨特價值所在。
  北宋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將顏真卿列為神口叩一,并稱“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將顏真卿與“二王”相提并論,奠定了顏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宋初,帖學(xué)興起,但因大部分都是翻刻,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四家等摒棄閣帖,師法唐碑,上溯魏晉,書學(xué)遂得以復(fù)興!赌丨F錄》云:“若夫宋之蘇、黃、米、蔡,群公交作,極一家之盛,其構(gòu)勢雖各不侔,要之于理,又不能外顏、柳他求者也。”在蘇軾、黃庭堅等書家的大力宣導(dǎo)下,對顏書的品評達到高潮,顏書在此時流行之廣,摹習(xí)之眾,空前未有,一代書家無不受其影響!邦侒w”代表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fēng)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對中國書法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是歷代中國人習(xí)書的典范之一。印刷術(shù)發(fā)明之后,“顏體」與“歐體”被修整之后用作正楷體,是著名宋版書浙系的標(biāo)志性字體,傳播之廣、影響之大更可謂無遠弗屆。





上一本:琴·境 下一本:西泠藝叢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天卷之四的作者是孫伯翔 主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