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探索地表的奧秘


作者:(美)喬恩·埃里克森     整理日期:2023-02-10 03:58:52


  1 地殼
  大陸的形成過程
  本章介紹了地殼巖石,包括地盾、克拉通和構成地殼的巖層。地球和所有的類地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中心核,外面具有中間層或稱為地幔,再外面被一層稱為地殼的薄層覆蓋。通常人們認為金屬隕石是由早期小行星核在以后分解形成的。對金屬隕石的研究表明地核由鐵和鎳組成。與地球同時形成的隕石具有與地球一樣的年齡,據(jù)此我們估計地球的年齡大約是46億年。此外月球巖石與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具有相近的年齡,都是在大約40億年前形成的,那時地殼開始從地幔中分離出來。
  在早期的形成過程中,地球不停地受到大量巨大隕石的撞擊,在此期間,撞擊地球的隕石相當于三倍火星的大小。其中一個撞擊事件可能導致一塊大質(zhì)量的物質(zhì)從地球上飛離出去,進入地球運行軌道,成為太陽系中相對于母行星來說最大的一顆衛(wèi)星,這可能是月球的形成過程。巨大的撞擊也造成玄武巖的大量熔融,可能因此形成初始的大陸。大陸增長迅速,在42億年之前發(fā)生爆發(fā)式的增長。地球在行星當中較為特殊,因為它是唯一已知的具有單獨大陸的星球。實際上,大陸是浮在上地幔半熔融巖漿海上的巨厚花崗巖板片。
  地表的所有巖石下面是厚層雜巖基底,由古老的花崗巖和變質(zhì)巖組成,這些古老的巖石一直存在,年齡相當于地球年齡的9/10。這些巖石構成了大陸的核部,伴隨著地幔與地殼的分離和地幔的去氣作用形成地殼,大氣和海洋也隨之形成,在此期間這些古老巖石開始出現(xiàn)。這些巖石盡管年代比較古老,但是與現(xiàn)在巖石的組成很相似,這是這些巖石的一個顯著特征,說明這種成巖過程在很早前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且活動了時間很長。
  前寒武紀地盾
  從40億年前到25億年前為太古代。從太古代開始,組成地球地幔的內(nèi)部巖石開始冷卻下來,形成永久的薄層玄武巖殼層,這層玄武巖在洋盆裝滿水之前由火山噴發(fā)形成。一些花崗質(zhì)巖塊夾在玄武巖殼層中,這些花崗質(zhì)巖塊聚集到一起形成微小陸塊。由于花崗質(zhì)巖塊比玄武巖輕,可以保持在表面,并隨著地幔對流的推拉運動自由地浮動。
  這些花崗質(zhì)地殼巖片與穩(wěn)定基底巖石結合在一起,其他所有的巖石在這樣的基底之上沉積。這種基底巖石構成大陸的核部,并且在又寬又低的穹隆構造處暴露出地表,這種構造叫做地盾。地盾是強烈抬升的地區(qū),后來的沉積巖全部被剝蝕。許多地盾,如加拿大地盾(圖1)覆蓋了加拿大東部的大部分,并延伸到威斯康星和明尼蘇達州,在冰川時期由于流動冰席的剝蝕,地盾全部暴露在地表。由于地幔柱造成的隆升和上面沉積物的剝蝕作用,從曼尼托巴到安大略的地盾全部暴露出來。北美一些最古老的巖石是加拿大地盾中25億年的花崗巖。
  在美國,最有價值的古巖石的露頭是18億年之久的維什努片巖,這是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底部的一套變質(zhì)巖(圖2)。在亞利桑那北部,大峽谷的巖床之上沉積了厚達1英里(約1.6千米)的沉積巖,最老的巖石在800百萬年左右,因此留下10億年的地質(zhì)時代沒有記錄。在此階段,大峽谷的底板受到剝蝕,因此在時代上造成一段空白,這稱為間斷。
  組成古老陸核的太古代綠巖帶
  太古代綠巖帶(圖3)分布在地盾之間和地盾的周圍,由變質(zhì)的熔巖流和沉積物組成,這些沉積物很可能來自大陸碰撞形成的島弧(俯沖帶邊緣的火山島鏈)。綠巖帶的綠色來源于綠泥石,綠泥石是一種綠色云母狀礦物,綠巖帶的出現(xiàn)標志著板塊構造活動可能早在太古代就開始了。
  蛇綠巖源于希臘語“ophis”,意思是蛇,因為蛇綠巖有著斑雜的綠色,其年代可以追溯到36億年之前。在綠巖帶中也可以見到這種巖石,大洋板片隨著板塊漂移被推到大陸上來,因此蛇綠巖是古代板塊運動最好的證據(jù)之一。蛇綠巖是具有垂直分帶的洋殼,受到板塊碰撞而剝離并貼附到大陸上,沿著顏色較淺的花崗巖、片麻巖、普通火成巖和變質(zhì)巖生成線性綠色火山巖構造。
  P1-3
  滄海桑田,地球的奧秘就蘊藏在這漫長的時空變化中。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構造的?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是誰在地球上雕刻了壯美秀麗的山脈、河流、沙漠、高原?從人類誕生時起,大自然的偉力改變著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在抗爭與適應的反復之間我們逐漸地認識地球、了解地球,在漫長的認知和探究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系統(tǒng)的地球科學體系。
  《活力地球》叢書為我們開啟了這樣一個認識地球、了解地質(zhì)科學的窗口。地質(zhì)學博大精深,嚴密邏輯和辯證思維是深入理解地球科學的一把鑰匙,而這套叢書通俗易懂,內(nèi)容翔實、豐富,可讀性很強,并配有野外圖片增強了讀者對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地貌的形成和變遷。因此這套叢書可以激發(fā)青少年對地球科學的興趣,為他們打開一扇全面了解地球科學的大門。此外,本書還可以作為認識地球科學的科普讀物,適合不同年齡段群體閱讀和學習。
  本人有幸能夠參與這套叢書的翻譯工作,與半導體所的侯奇峰博士合作翻譯了活力地球系列叢書中的《探索地表的奧秘————巖石與特殊地質(zhì)》一書,本人負責前6章的翻譯,侯奇峰負責后6章的翻譯工作。本書詳細介紹了地殼結構、大陸的形成演化、沉積和剝蝕作用、地質(zhì)年代與地層層序、地質(zhì)構造、火山作用、冰川作用、裂谷構造、沙漠和海灘地貌、洞穴構造、地質(zhì)災害、隕石撞擊構造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地質(zhì)構造現(xiàn)象。這本書內(nèi)容豐富、數(shù)據(jù)可靠、深淺有度、邏輯性強,是一部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地質(zhì)作用的科普讀物。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力求保證原文的專業(yè)準確性,又用了較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企望讀者能夠在容易理解的前提下,對書中的概念和理論得到準確清晰的認識。
  由于書中涉及大量地名、人名、機構名稱和專業(yè)詞匯,加之譯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若有漏誤,煩請讀者不吝指正。
  最后感謝楊林玉編輯對翻譯工作的關心和信任。
  孫赫
  2009年6月19日于北京





上一本:常見病小兒推拿 下一本:姑娘你的花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探索地表的奧秘的作者是(美)喬恩·埃里克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