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包括: 《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 《“空間”的美術史》 《巫鴻作品集: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 《巫鴻作品集: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 《巫鴻作品集: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一輯): 傳統(tǒng)革新》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二輯):超越大限》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三輯):陳規(guī)再造》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四輯):無形之神》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五輯):殘碑何在》 《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豆瓣評分8.1,運用豐富視覺材料,講述穿衣鏡在全球流通中的故事。一場跟隨穿衣鏡的時空漫游;嶄新視角串聯(lián)奢侈品、繪畫和影像;聚焦全球貿(mào)易流通中關于鏡像的視覺想象與藝術創(chuàng)造。) 《“空間”的美術史》(豆瓣評分8.8,以“空間”為線索,將作者多年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在方法論的高度上進行整合,并從教育者的角度,首次為國內(nèi)年輕學子開啟“講習班”模式,為學生總結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圖,講解自身的治學經(jīng)驗。) 《巫鴻作品集: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豆瓣評分9.2,被譽為“可以與?碌摹对~與物》比肩”。國際學術界極具影響力的美術史家極富爭議的學術專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重新構建。) 《巫鴻作品集: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豆瓣評分9.2,首次嘗試把中國繪畫既視為物質(zhì)產(chǎn)品也看作圖畫再現(xiàn)來研究。這種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圖像、實物和原境之間的界限,把美術史與物質(zhì)文化研究聯(lián)系起來。屏風可以是一件實物,一種藝術媒材,一個繪畫母題,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作者對此進行了詳盡的綜合分析。) 《巫鴻作品集: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豆瓣評分8.8,廢墟主題,縱橫捭闔,探討中國藝術從古代到當代的實踐與經(jīng)驗,領域橫跨繪畫、建筑、攝影、印刷品和電影,并與西方藝術參照并觀,令人眼界大開。)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一輯):傳統(tǒng)革新》(豆瓣評分8.6,編年匯集了巫鴻幾乎所有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fā)表講稿,透視學者思維發(fā)展成熟的脈絡。本卷收錄作者1979年至1987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2篇論文和講稿。)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二輯):超越大限》(豆瓣評分8.8,本卷收錄作者1988年至1994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涉及城市、禮器、墓葬、宗教、地域美術等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疇,在方法和理論上尋求創(chuàng)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種與西方傳統(tǒng)歷史寫作形式相類似的單線的歷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現(xiàn)中國藝術的豐富、復雜與變化。)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三輯):陳規(guī)再造》(豆瓣評分8.3,本卷收錄作者1995年至1998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這一階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藝術等主題,持續(xù)探討圖像內(nèi)容與空間、媒材的關系。解讀故宮文物古畫,雍正乾隆肖像的意蘊。)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四輯):無形之神》(豆瓣評分8.5,本卷收錄巫先生1999—2003年的15篇論文與講稿,從戰(zhàn)國時代的城市形制到明清皇城的鐘鼓樓,從敦煌石窟到《女史箴圖》,探究藝術品的物質(zhì)性與歷史性,領略中國古代美術的“無形之神”。)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文集(第五輯):殘碑何在》(豆瓣評分8.7,本卷收錄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論文與講稿,從時間性、空間性和物質(zhì)性等多個角度探討古代視覺文化中“復古”“廢墟”觀念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對主體的表現(xiàn)、“生器”與“明器”的理論和實踐等,旁征博引,引人入勝,兼具學術思辨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巫鴻(Wu Hung) 巫鴻教授榮獲2022年度美國大學藝術學會“藝術寫作杰出終身成就獎”。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該校斯瑪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并獲美國美術家聯(lián)合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成為首位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大陸赴美學者。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xiàn)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