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關于法律的書籍有哪些?十本法律主題圖書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15:13:41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讀史可以知興替,可以辨是非,社會發(fā)展如此,學習法學的過程亦如此。今天推薦書小編為大家推薦10本以法律為主題的著作以饗讀者。
  >>十本法律主題圖書推薦<<
  
    NO.1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
  推薦理由:《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作者是北大法學院教授陳瑞華,是經典著作的再版。本書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學界很有影響,對于普及程序正義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對全書進行了全面修訂,全部圍繞刑事訴訟法的經典格言展開。陳瑞華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會再度普及法學常識: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全書用格言的形式講述程序正義的理念,普及法學常識,穿插各種典故、寓言、經典案例,讀來妙趣橫生,不僅適合專業(yè)讀者閱讀,也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陳瑞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刑事訴訟法、證據(jù)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曾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四屆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被教育部遴選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NO.2
  《刑法的私塾》
  推薦理由: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與弟子的刑法小學堂,歷經十年,首次公開。張明楷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每個周末都會精選刑法當中的疑難案例與學生討論,通過對案例的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即為近幾年張明楷老師與學生“周末刑法討論會”的內容實錄合集。
  本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實回放刑法討論會的現(xiàn)場,閱讀本書如同親臨張明楷老師與學生的討論會,學習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處理疑難案例。本書所選案例,多數(shù)是經常困擾刑事司法領域人士的疑難案例,對于司法實踐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兼任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曾為日本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東京都立大學客員研究教授,德國波恩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NO.3
  《你的權利從哪里來?》
  推薦理由:“人生是個試錯的過程,對權利來源和本質的探尋與認識亦然,這本書或許有助于大家少走些彎路,多幾分啟發(fā)!保ǚü、學者何帆推薦語)作者德肖維茨從法哲學的角度探討了權利的來源,用語簡練,層層深入,絲絲入扣。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
   德肖維茨是美國當今最著名的律師與法學教授,其在中國已經出版的作品都廣受歡迎。這本書主要從法理學的角度探討個人的權利來自何處。在這本書中,德肖維茨提出了一種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傳統(tǒng)的理論中有權利來自上帝,來自自然法--"天賦人權",來自法律的規(guī)定等等說法。德肖維茨既懷疑真的存在位于憲法與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們如何知道自然法說了什么?而權利為什么會隨時空不同而變化?另一方面,如果權利不過是人類法律的產物,為什么我們允許權利凌駕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數(shù)人的權利可以勝過多數(shù)人的意志,其論證的基礎何在?由此,德肖維茨主張權利并非來自上帝、自然、邏輯,或是僅僅來自法律。
   作者簡介:艾倫·德肖維茨,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刑辯律師,著名法學家,哈佛法學院教授。曾在辛普森殺妻案、克林頓緋聞案與彈劾案、泰森案等一系列備受矚目的案件中擔任辯護律師。德肖維茨1962年自耶魯法學院畢業(yè),28歲即成為哈佛法學院教授,是這所名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1981年,美國刑事辯護律師協(xié)會給他頒獎,推崇他“作為學者對于個人自由與人權的卓越貢獻”。德肖維茨也是專欄作家、演說家、書評家與暢銷書作家,著作包括《最好的辯護》《致年輕律師的一封信》《大法官的偏見》《性的麥卡錫主義》《合理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厚顏無恥》《顛覆命運》《法律創(chuàng)世記》以及《虐待的藉口》等。
  
     NO.4
   《稅醒了的法治》
   推薦理由:在中國諸多的可能的法治改革路徑中,財稅改革是低調的、具體的、務實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可見的溫和的中國改革的先聲。伴隨這一改革而覺醒的納稅人意識,也將推動民眾從"私民"成長為"公民",進而筑牢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的精神基礎。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規(guī)范公共財政行為,實現(xiàn)政府財政權與公民財產權的平衡協(xié)調。財稅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錢袋子"的背后實質上是國家與納稅人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以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稅法治和每個公民的具體權利息息相關。本書是對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劉劍文教授的訪談實錄,以一種平易的方式向你敘述作為公共財產法的財稅法,也是上承國計之天緣、下接民生之地氣的治國安邦之法。
   作者簡介:劉劍文,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世界稅法協(xié)會(ITLA)主席。國家稅務總局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等。
  
    NO.5
   《大變局下的中國法治》
   推薦理由:本書是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wèi)東教授多年來在國內知名報刊文章以及演講記錄的合集。全書圍繞“大變局下的中國以及中國法治”而展開,由作者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初始的法律記憶說起,圍繞未來中國如何以最小化的代價進行改革這一命題層層展開。季衛(wèi)東教授對中國的改革,不拆毀、不激進,冷靜面對中國現(xiàn)實,所提方案深具建設性,是作者三十年來學術研究與對中國觀察的精華所在。它們如同長者一樣向你娓娓道來法律中的道理與學問,讓你在教誨中有所啟發(fā)。
   作者簡介:季衛(wèi)東,1957年出生于南昌市,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畢業(yè)后留學日本,獲得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96年任神戶大學法學院教授,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社會學,比較法學,中國法與政治。
  
NO.6 《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 推薦理由:本書是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徐忠明教授近年來思考和寫作的結集。全書分五個欄目,從“核心觀念”、“器物與圖像”、“檔案虛構”、“人物與制度”、“詩與小說”幾個切入點對我國古代法律進行了跨學科考察。所涉內容,既有概念解讀、人物考證、文化解釋,也有制度梳理、司法實踐考索、律條檔案分析等。如通過對古代司法建筑中“明鏡高懸”匾額和古代典籍中聽審插圖的考釋和解讀來考察司法意義,還原古代司法實踐的場景,深入探究司法權力背后的運作機制,解釋司法官員與訴訟兩造的心態(tài)模式和行為策略,評估司法實踐之于社會秩序形成的作用與意義。作者通過勾勒和描述中國法律史圖像,冀以改變目前中國法律史的研究格局。 作者簡介:徐忠明,男,上海川沙人,F(xiàn)為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律文化。學術成果有《法學與文學之間》、《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老乞大>與<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NO.7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推薦理由:本書由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翻譯。榮獲第八屆文津圖書獎、南方閱讀盛典2012最受關注年度十大圖書等19個各類圖書獎項。本書講述了1960年,因為一則批評性廣告,警察局長沙利文以誹謗為由,將《紐約時報》告上法庭,并申請巨額賠償。兩審失利后,幾乎被各地政府官員相繼提起的索賠逼至絕境的《紐約時報》,奮起上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力挽狂瀾,宣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并廣泛公開”,維護了媒體、公民批評官員的自由!都~約時報》資深記者、兩度普利策獎得主安東尼·劉易斯,以翔實史料、生動筆觸,系統(tǒng)回顧了這起新聞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為線,串接起美國人民爭取言論自由的司法抗爭歷史,展現(xiàn)了霍姆斯、布蘭代斯、漢德、沃倫、布倫南、布萊克、韋克斯勒等偉大法官和律師的形象。
   作者簡介:
   著者:安東尼·劉易斯,畢業(yè)于哈佛學院。曾在《紐約時報》供職,1955年、1963年兩度獲普利策獎。劉易斯曾在哈佛大學執(zhí)教,自1982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詹姆斯·麥迪遜講席”教授,講授第一修正案與新聞自由。著有《吉迪恩的號角》、《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國革命》、《言論的邊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簡史》。
   譯者:何帆,現(xiàn)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刑事沒收研究》、《刑民交叉案件審理的基本思路》,譯有《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云》、《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哈里·布萊克門的最高法院之路》、《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主編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傳記譯叢”。曾為《南方周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看歷史》雜志專欄作者。
  
  NO.8
   《與絕望抗爭:尋求正義的3300個日夜》
   推薦理由:死刑的存廢問題一直是法律界關注的焦點,這本《與絕望抗爭》講述的是轟動日本的第一起未成年人判處死刑案。本書講述了1999年4月14日,日本山口縣光市,二十三歲的本村洋回到家中,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女被慘遭殺害。一場為妻女討回公道,持續(xù)九年的訴訟案由此拉開。在這九年當中,在嫌疑犯注定不會被判死刑的絕望當中,本村洋孤軍奮戰(zhàn)并震動了整個日本社會,日本連續(xù)三任首相都對此案予以密切關注,日本的司法體系因為此案得以修正,三大法律得以修改。更重要的是,本村洋的努力使我們意識到,在這個社會里,死刑為什么需要存在。
   作者簡介:門田隆將,日本著名記者和作家。畢業(yè)于日本中央大學法學系。以報章雜志為主要活動舞臺,于政治、經濟、司法、社會、歷史等廣泛的領域皆相當活躍。著有《甲子團的遺言》《直視死亡深淵的男人》等多部暢銷著作。
  
   NO.9
   《政法筆記(增訂版)》
   推薦理由:《政法筆記(增訂版)》文稿來自于耶魯法律博士馮象先生在《讀書》開的專欄文字,以文學的筆意,言說政法領域的大小故事,從孔夫子名譽權、魯迅肖像權、婚前財產公證、取名用生僻字、性賄賂、人體寫真到版權、美國大選……涉及方方面面的話題,稱得上漢語法學隨筆的佳作。
   作者簡介:馮象,出生于50年代,父親馮契先生是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1968年上山下鄉(xiāng),遠赴云南邊疆。后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耶魯法律博士。代表作有《政法筆記》、《木腿正義》和《創(chuàng)世紀:傳說與譯注》。
  
   NO.10
   《刑法格言的展開(第三版)》
   推薦理由: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心血之作,是公認的法學經典,曾經啟蒙無數(shù)法學學子步入法學殿堂。書中選取了二十余則西方經典法律格言,以輕松的筆法和層層深入的分析展示了刑法學的博大思想和理論內涵。本書還是學術與法律實踐結合的典范,大量格言結合具體案件展開,鞭辟入里。本書自1999年初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成為很多法學院學生的必讀之書,也是很多刑法學學生的啟蒙讀物。
   作者簡介: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統(tǒng)一司法考試刑法卷命題人。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曾為日本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東京都立大學客員研究教授,德國波恩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上一本:企業(yè)家該看什么書?中國企業(yè)家基礎閱讀書目推薦的100本書 下一本:家長該看哪些書?一位名師推薦給學生家長的10本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關于法律的書籍有哪些?十本法律主題圖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