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軼話》系文史勾陳考訂類文章選集,是偏重于藝文考訂和文學批評的文章,根據(jù)作者同題圖書加以增刪。《藝文軼話》*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曾獲中國作協(xié)舉辦的新時期全國優(yōu)秀散文(集)獎,后經(jīng)修訂由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再版。 治學之道,當然不外學識與方法。然學與識實系兩種功夫。不博學當然無識力,而無識力,則常常能廢博學之功。識力與博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認真求實的精神,是提高識力的重要因素。
現(xiàn)在,國內(nèi)的學術空氣,漸漸濃厚。但是脫離實際,空大之風,似尚未完全剎住。有些大塊文章,人們看到,它擺開的架子那么大,里面有那么多經(jīng)典,有那么多議論,便稱之為學院派。貶抑之中,有尊畏之意。其實學院派的文章,總得有些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并沒有什么新的成果,而只是引經(jīng)據(jù)典,人云亦云,讀者就不如去自翻經(jīng)典;蜃髡唠m系一人,而論點時常隨形勢變化,那么,缺乏自信的文章,于他人能有何益呢?所以說,這種文章,是連學院派也夠不上的。
這就涉及治學方法的問題,F(xiàn)在,各個學術領域,都標榜用的是唯物辯證的方法。但如果牽強附會,或只是一種皮毛,甚至皮毛之內(nèi),反其道而行之,其收效就可想而知了。
學術不能用政治及立場觀點來代替。學術研究的是客觀存在。學術是樸素的,過去叫作樸學。
用新的方法,不得其要領,只是趕時髦,求得通過,對于學術,實際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因為學術,是要積蓄材料,記述史實,一磚一瓦,成為著作。是靠作者的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并不單純是方法問題。過去我國的學術,用的都是舊方法,而其成果赫然自在。正像刀耕火種,我們的祖先也能生產(chǎn)糧食一樣。
泰昌同志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流暢,考訂詳明,耐人尋味。讀者用很少時間,能得到很大收益。寫文章,不尚高遠,選擇一些小題目。這種辦法很可取。小題目認真去做,做到能以自信,并能取信于人,取信于后世,取信于科學,題目再小,也是有價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