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通識》的主要內(nèi)容是閱讀和欣賞古詩的常識,它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古詩的起源,包括古詩發(fā)展的歷史及古詩的特點。第二部分介紹古詩文體形式,從不同角度,劃分古詩的類別,區(qū)分不同類別古詩的不同特征。第三部分介紹古詩創(chuàng)作過程中從立意到構思,再到表達的一些問題。第四部分介紹古詩欣賞的相關知識,包括情感內(nèi)容賞析、藝術技巧解讀和審美風格領略。第五部分介紹古詩閱讀的經(jīng)典,包括詩集、古詩理論、古代詩話,以及古詩語辭、格律工具書。 作者簡介: 侯敏(1970—),現(xiàn)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近年來,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公開發(fā)表論文《易與詩中的葫蘆》(《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519)、《哲學著作中的倫理色彩——〈周易〉中的男女觀念》(《北方論叢》20023)、《周易中的婚戀短歌及其婚姻家庭觀念》(《學習與探索》20056)等十余篇。出版專著《易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周易的象征釋義及文化解讀》等多個科研項目。 目錄: 第一章古詩源起/1 第一節(jié)幾個古老的說法/2 第二節(jié)古詩流變/5 第三節(jié)古詩特點/12 第二章詩體形式/21 第一節(jié)抒情詩與敘事詩/22 第二節(jié)雜言詩與齊言詩/27 第三節(jié)古體詩與近體詩/34 第三章古詩作法/53 第一節(jié)與立意相關的/53 第二節(jié)與構思相關的/60 第三節(jié)與表達相關的/69 第一章古詩源起/1 第一節(jié)幾個古老的說法/2 第二節(jié)古詩流變/5 第三節(jié)古詩特點/12 第二章詩體形式/21 第一節(jié)抒情詩與敘事詩/22 第二節(jié)雜言詩與齊言詩/27 第三節(jié)古體詩與近體詩/34 第三章古詩作法/53 第一節(jié)與立意相關的/53 第二節(jié)與構思相關的/60 第三節(jié)與表達相關的/69 第四章古詩欣賞/121 第一節(jié)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121 第二節(jié)多樣的藝術技巧/213 第三節(jié)別致的審美風格/231 第五章古詩閱讀經(jīng)典/249 第一節(jié)詩集/250 第二節(jié)詩歌理論/260 第三節(jié)詩話/274 第四節(jié)工具書/280 附錄/285 古詩韻常用字表/285 《笠翁對韻》/298 對仗歌訣/314第一章古詩源起 讀詩通識 第一章古詩源起 德國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什么是詩意?詩意不是或鏗鏘或婉轉(zhuǎn)的音樂般的文字,而是面對老樹新芽的驚喜,是眼見落花流水的感傷;詩意不是為賦新詞無病呻吟的語言,而是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詩意不是追名逐利患得患失的悲喜,而是喧囂聲外孤燈夜雪時的安然和恬靜。 我們可以沒有汽車和洋房,我們可以沒有權勢和利益,但我們?nèi)匀豢梢苑怕曤S心地讀,奮筆肆意地寫,因為有詩!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中國詩的輝煌在古代,中國詩的精華是古詩。每一位華夏子孫都應該了解一點古詩的常識,這就是此書寫作和出版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當知道了詩是人存在的意義后,我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詩是怎么來的?古今中外的理論家給了我們一些關于詩的源起的說法。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民族的詩歌是怎樣從遠古走向今天的呢?那也有一段漫長而繁復的歷史。我們的古詩又有著怎樣獨具的特征呢?那就是它的情感性、形象性、概括性和音樂性。 第一節(jié)幾個古老的說法 詩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南北朝時的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然則歌詠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庇辛嗽既说哪且惶煲簿陀辛嗽姟T姷脑雌鹗俏乃嚴碚撗芯恐械闹匾獑栴}之一,許多文藝理論家對詩起源的問題發(fā)表過見解,比較有影響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模仿說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首先提出藝術起源于對自然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也認為詩歌起源于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模仿!秴问洗呵?古樂》談到原始的樂歌是“效八風之音”、“聽鳳凰之鳴”而產(chǎn)生的;晉代阮籍在《樂論》中也指出原始樂歌具有“體萬物之生”的特征。 二、巫祭說 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最早談到了原始詩歌與原始宗教的密切關系。弗雷澤等人類學家,對現(xiàn)存原始部族的巫術祭祀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原始藝術實際上是祭祀巫術的一種,目的是娛樂和祈求神靈。《周易》:“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薄吨芏Y》:“大合樂以致鬼神示!薄稘h書》:“樂者歌九德,誦六詩,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享之!边@些記述,揭示了詩歌樂舞與祭祀巫術的密切聯(lián)系。 三、心靈表現(xiàn)說 詩是人類心靈的一種表現(xiàn)。雪萊在其《詩辯》中說,詩歌是“野蠻人表達周圍事物所感發(fā)他的感情”;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則認為詩是人類表達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們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著有《藝術的起源》一書的希爾恩,把藝術說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薄抖Y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四、勞動說 德國的畢歇爾在《勞動與節(jié)奏》中指出,勞動、音樂和詩歌最初是三位一體地聯(lián)系著的,它們的基礎是勞動;梅森認為最原始的詩歌是勞動詩歌,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勞動的效果;德索在《美學與藝術理論》中也談到了詩歌與勞動的關系,但他認為勞動詩歌的目的不是為了加強勞動,而是為了使勞動變得更輕松;普列漢諾夫在其名著《沒有地址的信》中,論述了許多“勞動先于藝術”的實例!秴问洗呵?古樂》記述了傳說產(chǎn)生于上古時代的“葛天氏之樂”的篇名,其中的《奮五谷》大約歌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總禽獸之極》大約歌唱狩獵生活!秴问洗呵?淫辭》與《淮南子?道應訓》記述了“前呼邪許,后亦應之”的“舉重勸力之歌”!豆騻?宣公十五年》注釋里提出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觀點,蘊含著勞動生產(chǎn)詩歌的思想。 以上列舉的各種見解,均屬猜測性的假說,并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都未能全面占有資料,各自只抓住了問題的一個側(c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