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


作者:梁實秋     整理日期:2014-05-08 20:21:19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精選梁實秋談讀書和談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師才、情、趣之一端。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yǎng)方法是讀書!
  梁實秋談讀書:深入淺出,以文學家、翻譯家談讀書經(jīng)歷、閱讀感悟,從中可見出一代大師的成長及東西方文化之精髓,讀者亦可從中體悟到學習外國語言、閱讀外國文學的心得。
  梁實秋談做人:信手拈來,對生死,幸福,金錢,友誼等,梁實秋都有自身的獨到見解,謙和之下暗藏幽默,見出大師的修養(yǎng)與睿智。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他生于北京,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及哈佛大學研究英國文學三年。歷任東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抗戰(zhàn)期間,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編譯館編篡?箲(zhàn)勝利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去臺后曾任編譯館館長、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及文學院院長。
  梁實秋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等。
  目錄:
  讀書篇
Part1漫談

漫談讀書
好書談
影響我的幾本書
曬書記
學問與趣味
文藝與道德
作文的三個階段
紐約的舊書鋪
Part2我讀
亞瑟王的故事
莎士比亞與時代錯誤
斯威夫特自挽詩讀書篇
  Part1漫談
  書
  漫談讀書
  好書談
  影響我的幾本書
  曬書記
  學問與趣味
  文藝與道德
  作文的三個階段
  紐約的舊書鋪
  Part2我讀
  亞瑟王的故事
  莎士比亞與時代錯誤
  斯威夫特自挽詩
  拜倫
  瑪麗?蘭姆
  陶淵明"室無萊婦"
  讀杜記疑
  劍外
  竹林七賢
  管仲之器小哉
  Part3有感
  約翰遜的字典
  桑福德與墨頓
  《造謠學校》
  《大街》
  《曾孟樸的文學旅程》
  《傳法偈》
  《飲中八仙歌》
  獨來獨往--讀蕭繼宗《獨往集》
  書評(七則)
  《忽必烈汗》
  做人篇
  Part1修身
  162錢的教育
  166利用零碎時間
  169敬老
  172談時間
  176時間即生命
  178閑暇
  181說儉
  184廉
  187麻將
  192獎券
  Part2處世
  退休
  臉譜
  厭惡女性者
  醫(yī)生
  好漢
  窮
  升官圖
  代溝
  為什么不說實話
  廢話
  沉默
  生病與吃藥
  花錢與受氣
  鷹的對話
  第六倫
  推銷術(shù)
  Part3做人
  大學教授
  暴發(fā)戶
  談學者
  剽竊
  談友誼
  了生死
  談幽默
  談話的藝術(shù)
  教育你的父母
  罵人的藝術(shù)
  談禮
  悲觀
  義憤
  快樂
  漫談讀書
  我們現(xiàn)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鬃油砟曜x《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lián)竹簡,翻來翻去以至于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么吃力!后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shù)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jīng),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shù),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fù)加。
  物以希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驗的寶藏,所以盡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nèi)容好。書的價值在于其內(nèi)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后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短接[》采集群書一千六百余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于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制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那么讀什么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里,如果能在教師里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shù)刂更c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yè)無關(guān)。理工科的、財經(jīng)界的、文法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書。經(jīng)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jīng)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xiàn)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yīng)該以現(xiàn)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奔毼镀溲,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guān)系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zhì)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網(wǎng)塵勞,困厄于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zhì)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shù)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到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此習之,吾將迎之。'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遙望無人,但聞海水澒洞崩坼之聲,山林杳冥,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作山仙操,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遂為天下妙絕。”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zhì),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yǎng)方法還是讀書。書,本身就有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里,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里,我丟洋裝書,舍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xiàn)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夢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注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shù)品。
  紐約的舊書鋪
  我所看見的在中國號稱“大”的圖書館,有的還不如紐約下城十四街的舊書鋪。紐約的舊書鋪是極引誘人的一種去處,假如我現(xiàn)在想再到紐約去,舊書鋪是我所要首先去流連的地方。有錢的人大半不買書,買書的人大半沒有多少錢。舊書鋪里可以用最低的價錢買到最好的書。我用三塊五角錢買到一部Jewett譯的《柏拉圖全集》,用一塊錢買到第三版的《亞里士多德之詩與藝術(shù)的學說》就是最著名的那個Butcher的譯本--這是我買便宜書之最高的紀錄。
  羅斯丹的戲劇全集,英文譯本,有兩大厚本,定價想來是不便宜,有一次我陪著一位朋友去逛舊書鋪,在一家看到全集的第一冊,在另一家又看到全集的第二冊,我們便不動聲色地用五角錢買了第一冊,又用五角錢買了第二冊。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在三家書鋪又拼湊起一部《品內(nèi)羅戲劇全集》。后來我們又想如法炮制拼湊一部《易卜生全集》,無奈工作太偉大了,沒有能成功。
  別以為買舊書是容易事。第一,你這兩條腿就受不了,串過十幾家書鋪以后,至少也要三四個鐘頭,則兩腿謀革命矣。餓了的時候,十四街有的是賣“熱狗”的,臘腸似的鮮紅的一條腸子夾在兩爿面包里,再涂上一些芥末,頗有異味。再看看你兩只手,可不得了,至少有一分多厚的灰塵。然后你左手挾著一包,右手提著一包,在地底電車里東沖西撞地踉蹌而歸。書鋪老板比買書的人精明。什么樣的書有什么樣的行市,你不用想騙他。并且買書的時候還要仔細,有時候買到家來便可發(fā)現(xiàn)版次的不對,或竟脫落了幾十頁。遇到合意的書不能立刻就買,因為頂痛心的事無過于買妥之后走到別家價錢還要便宜;也不能不立刻就買,因為才一回頭的工夫,手長的就許先搶去了。這里面頗有一番心機。
  在中國買英文書,價錢太貴還在其次,簡直的就買不到。
  因此我時常的憶起紐約的舊書鋪。
  了生死
  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為何來?據(jù)說是為了一大事因緣,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斷”之意。生死流轉(zhuǎn),循還不已,是為輪回,人在輪回之中,縱不墮入惡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無樂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輪回,證無生法忍。出家不過是一個手段,習靜也不過是一個手段。
  但是生死果然能夠了斷嗎?我常想,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這種看法正是佛家所說“分段苦”。我們所能實際了解的也正是這樣。波斯詩人奧瑪?海亞姆的四行詩恰好說出了我們的感覺:
  Intothisuniverse,andwhynotknowing,
  Norwhence,likewaterwilly-nillyflowing;
  Andoutofit,aswindalongthewaste,
  Iknownotwhither,willy-nillyblowing.
  不知為什么,亦不知來自何方,
  就來到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
  而且離了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
  像風在原野,不自主地吹。
  “我來如流水,去如風”,這是詩人對人生的體會。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來到這世界,并未經(jīng)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jīng)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
  人死了之后是不是萬事皆空呢?死了之后是不是還有生活呢?死了之后是不是還有輪回呢?我只能說不知道。使哈姆雷特躊躇不決的也正是這一種猜疑。按照佛家的學說,“斷滅相”絕非正知解。一切的宗教都強調(diào)死后的生活,佛教則特別強調(diào)輪回。我看世間一切有情,是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法則,是有遺傳嬗遞的跡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是而已。又看佛書記載輪回的故事,大抵荒誕不經(jīng),可供談助,兼資勸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如果輪回之說尚難證實,則所謂了生死之說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個理想了。
  我承認佛家了生死之說是一崇高理想。為了希望達到這個理想,佛教徒制定許多戒律,所謂根本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這還都是所謂“事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之“性戒”尚不在內(nèi)。這些戒律都是要我們在此生此世來身體力行的。能徹底實行戒律的人方有希望達到“外息諸緣,內(nèi)心無喘”的境界。只有切實地克制情欲,方能逐漸地做到“情枯智訖”的功夫。所有的宗教無不強調(diào)克己的修養(yǎng),斬斷情根,裂破俗網(wǎng),然后才能湛然寂靜,明心見性。就是佛教所斥為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意思,不過做得過分了些。中古基督教也有許多不近人情的苦修方法。凡是宗教都是要人收斂內(nèi)心截除欲念。就是倫理的哲學家,也無不倡導多多少少的克己的苦行。折磨肉體,以解放心靈,這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愛根為生死之源,而且自無始以來因積業(yè)而生死流轉(zhuǎn),非斬斷愛根無以了生死,這一番道理便比較難以實證了。此生此世持戒,此生此世受福,死后如何,來世如何,便渺茫難言了。我對于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們有無上的敬意。由于他們的參禪看教,;垭p修,我不懷疑他們有在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凈土,我很懷疑。
  





上一本:迦陵詞稿注 下一本:東方雜志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的作者是梁實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