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叢書為近年研究孫詒讓最新成果之匯集。凡四冊,《年譜》不與計,所論蓋皆有關《周禮正義》者。 《周禮正義》,孫著之佼佼者。其為學也,舉凡農耕時代之學,無不洽通,是以欲探其賾奧,需備相應之學養(yǎng),所謂不得睹宮室之美,亦應知其門墻耳。今之學者,始乏幼功;既長,古今中外、數(shù)理化文皆所必學;至若涉古之學,泰半專攻一端,既廣涉之不及,則論仲容僅得窺其一體,必矣。 璐得潤溉于慈溪穎明先生及三臺仲硅先生幾四十年。承訓之時,二老每言及仲容之學。有所請益,穎師或曰:“何不請教《周禮正義》?”且告以太老師蘄春黃先生語:“仲容之《周禮正義》,點水不漏。讀之,[典章制度)他書不必尋查矣!鼻颐c讀之。1961年,璐隨蕭師忝與統(tǒng)編教材《古代漢語》之役,即以隨身。蕭師知之,謂讀此可以粗諳《周禮》之學,若加之以《禮記》——宜以孫希旦《禮記集解》為初階,增之以《儀禮》——可先之以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繼之以胡培暈《儀禮正義》,則先秦以至后世制度之沿革,可以了然于心,即或翻檢“通考”之類,亦不徒知其然矣。璐謹遵師訓,不敢少懈,即至琉璃廠肆覓得三書,常夤夜讀之。然終無專治禮學之奢望,以稍窺閫奧則愈知其艱,而己非治之之材故耳;且旋即運動頻仍,亦不遑顧及。 逮及1990年,有同道倡翻譯“十三經”及“諸子集成”之議,囑璐領其事,議定各書均邀名家。承師友紛然慨允,唯《周禮》、《儀禮》無著。其時經學大家黃壽祺先生(吳檢齋高足)已謝世,他人多所婉拒,而交稿時日漸近,不得已,璐遂勉力承乏,誠所謂知其不能而為之者。本欲有所參照,遍尋書林,唯得林尹先生《周禮今注今譯》,亦過簡略,難敷所需。于是白日勞累之余,孤燈之下,左置孫氏《正義》,右展稿紙,逐行逐句重溫以譯之。舊日點讀者,亦已積塵,開卷,每見所標疑問。既為通譯,固可置之不顧,一以鄭孫為本,然終為心中塊壘也。既知自解之五日也,固當敬俟來者。 時至2l世紀,汪少華、朱小健、朱瑞平先后從余游。少華著力于《考工記》,多有所獲;小健、瑞平亦有意于孫學。少華雅好考據(jù),小健善于抽繹,瑞平則長于條分,皆適于深研《周禮正義》者。未幾,三生論文相繼告成,學界既嘉諸生用力之勤,余亦樂見其學術之進,復如一釋長年之負。吁!昌黎有言曰:“弟子不必不如師。”莊子曰:“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逼涫侵^乎? 少華窮究《考工記》器物名實之辨,是可證時人考古命名之正誤,亦系連二學之實驗,當世似尚無深思實踐如彼者;小健概論《周禮正義》訓詁之得失,前人涉此者蓋寡,世所謂孫氏集清學大成者,應首推訓詁,故其所述應有益于學界;瑞平總論仲容學術之成就,旁及其音韻、文字以及墨學、時政,至若《年譜》則瑞乎論文之附篇,亦其研究人手之處,蓋欲知其人,須先明其事也。四書大體以《周禮正義》為的,而未拘焉。然孫學豈三生所能窮者,即其所述當否亦有待大方鑒之。余所望者,唯三生之作得為引玉之磚;復愿三生拾級以進,終生以浮躁為戒。如此,余即或無成,亦無憾矣。
目錄: 《孫詒讓研究叢書》序 一、緒論 二、考辨 (一)“輗”考 (二)從秦始皇陵出土銅車看“綏”的部位與形制 (三)論“脅驅”及其革帶的定名 (四)“蚧”與“介馬”考辨 (五)“拌”“紛”考辨 (六)“材”“較”獻疑 (七)“登軾而望之”的訓詁與考古考察 (八)從“伏兔”看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的關系 (九)從出土車輿看“輔車相依” 三、附錄 (一)“交綏”“死綏”考辨 (二)“紲”非弓秘 (三)試論秦始皇陵銅車內銅方壺的定名 四、參考文獻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