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論關系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李瑞芳     整理日期:2014-08-08 10:07:29

有生命,就有關系。如果我們關心自己的生命,我們怎能不了解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甚至與生命本身的關系呢?《論關系》集合了克里希那穆提對“關系”這一問題的演講精華。我們活著,就會有關系?死锵D悄绿嵴J為,所有的人我關系都是一面鏡子,從鏡子中,事情的是非曲直看得很清楚。要看清事物都需要焦點,而這面鏡子就是我們的焦點。社會是個人構成的,要改變社會,就要從改變基本的人我關系做起。要結束戰(zhàn)爭,就不能不從對個人、對家庭及其他所有人的尊重開始。關系是發(fā)現自己之門。我們處理個人及他人的關系,其實對所有人類問題都有著廣大及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是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AgeMovement,又稱“東西文化合流運動”)緊密相關的思想大師,在東西方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都在幫助人類從恐懼中徹底解脫,體會生活的真正樂趣。他的五十余本著作,全是由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紀伯倫、蕭伯納、亨利?米勒、披頭士樂隊、卓別林、量子物理學家波恩等等20世界各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都曾坦言從克氏的話語中找到靈感的源泉。
  目錄:
  歐亥1940年6月16日
  薩嫩1981年7月31日
  班加羅爾1948年8月15日
  歐亥1949年7月17日
  拉賈蒙德里1949年12月4日
  科倫坡1949年12月25日
  科倫坡1949年12月28日
  科倫坡1950年1月1日
  科倫坡1950年1月8日
  科倫坡1950年1月22日
  科倫坡1950年1月22日
  孟買1955年3月9日
  科倫坡1957年1月13日
  倫敦1961年5月18日
  馬德拉斯1966年1月9日歐亥1940年6月16日
  薩嫩1981年7月31日
  班加羅爾1948年8月15日
  歐亥1949年7月17日
  拉賈蒙德里1949年12月4日
  科倫坡1949年12月25日
  科倫坡1949年12月28日
  科倫坡1950年1月1日
  科倫坡1950年1月8日
  科倫坡1950年1月22日
  科倫坡1950年1月22日
  孟買1955年3月9日
  科倫坡1957年1月13日
  倫敦1961年5月18日
  馬德拉斯1966年1月9日
  瑞希山谷1967年11月8日
  加州克萊蒙特學院1968年11月17
  《喚醒能量》節(jié)選,瑞希山谷1971年1月28日
  舊金山1973年3月10日
  薩嫩1973年8月1日
  薩嫩1973年8月2日
  布洛克伍德公園1973年9月8日
  薩嫩1974年7月25日
  與師生的對話,布洛克伍德公園1976年5月30日
  薩嫩1976年7月20日
  薩嫩1977年7月31日
  歐亥1979年4月21日
  布洛克伍德公園1979年9月2日
  孟買1981年1月25日
  《生命的注釋,第二部》節(jié)選:順從與自由
  孟買1982年1月24日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紀伯倫(KahlilGibran,1883-1931)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1980)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
  ——喬治·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
  
  克里希那穆提,雖然并未標榜任何信仰,或者自創(chuàng)某種教法,但若以佛法看審視他的發(fā)心和言行,正如以下幾位尊者所評價的那樣,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中觀大師。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紀伯倫(KahlilGibran,1883-1931)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1980)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
  ——喬治·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 克里希那穆提,雖然并未標榜任何信仰,或者自創(chuàng)某種教法,但若以佛法看審視他的發(fā)心和言行,正如以下幾位尊者所評價的那樣,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中觀大師。
  ——胡因夢出版前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13歲時被通神學會收養(yǎng),這個學會認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揚的“世界導師”?死锵D悄绿岷芸斐砷L為一位強有力的、堅定的、與眾不同的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于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他堅決否認別人強加給他的救世主形象,并于1929年解散了圍繞他而建立的大規(guī)模的、富有的組織,并宣布真理是無路之境,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教派發(fā)現。
  克里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聽眾,但并不自封權威,不收弟子,總是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同另外一個個體交談。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變只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變才能實現。他一直都在強調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義對人類心靈的約束性與分裂性的影響。他總是強調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象的能量”,這似乎是他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關鍵。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fā)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余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這套書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歐亥,1940年6月16日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歸要建立在相互依賴的基礎上,無論是經濟層面上的互通有無還是心靈層面上的彼此交匯,蕓蕓眾生都遵循這個道理。此種依賴會使人滋生恐懼感,激起我們內心的占有欲,于是,摩擦、猜忌和挫敗感便接踵而至。經濟層面上的依賴可以通過法律和合適的組織機構來消除,而出于對個人滿足感和幸福感等的渴望而產生的心靈上的彼此依賴,才是我想要重點談論的。這樣的互屬關系會讓人感覺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感覺生命因而變得豐盈充實,會讓人覺得生命那一簇微小的火苗仿佛因為另一個人的加入燃燒得更加旺盛。因為想要牢牢守住這份完整性,我們格外害怕失去對方。于是,一種歸屬恐懼感以及這種恐懼感導致的種種后果紛至沓來。故在心靈層面的依賴中,難免會伴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恐懼感和猜疑,而且它們經常隱匿于人們貌似悅耳動聽的話語間。為了應對這種恐懼,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去尋求安全感和充實感,有人把自己禁錮于一些理念和美好的理想中,有人則不斷尋找能帶來滿足感的替代品。
  盡管互相依賴,但人們還是希望自己不被侵犯,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關系問題的復雜之處就在于此:怎樣才能使人相愛同時又不失獨立,怎樣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沒有摩擦,不起沖突?怎樣控制孤立自我、逃避沖突的念頭?如若把自身的幸福寄托于他人,或是寄托于社會和環(huán)境,這些因素對我們來說便成了生命中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像緊抓救命稻草一樣緊緊依附著它們,借以獲得心靈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一旦這些東西稍有變動,我們就會奮起反抗。雖然理智上我們知道生命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連續(xù)體,必然經歷風云變幻,我們還總是感性地固守著那些一成不變的、令人感到舒適的價值觀念。于是,變化和追求永恒之間一直硝煙不斷。這種沖突有可能結束嗎?
  生活中關系必不可少,但是當它建立在自私和占有性的愛的基礎上時,它就變得面目可憎,使人苦惱。人們能不能只去愛,而不占有?要想得到答案,我們不能逃避,不能空想,不能固守己見。只有深入探索依賴和占有欲產生的根源,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如果我們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依賴關系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也許我們和社會之間的依賴關系所產生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畢竟社會就是無數個體的延伸。我們把過去世代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稱為社會,并坦然接受它,因為它能幫我們維護我們的貪婪、占有欲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有這種幻想的存在,團結與和平就無從談起。但是僅僅依靠通過強制和法律手段得來的經濟上的團結并不足以結束混戰(zhàn)。只要對個體間的關系理解不到位,和平社會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既然關系是建立在占有性的愛的基礎上,我們就不得不從自身去觀察和發(fā)現這種愛產生的根源和引起的反應。只有深刻地認識占有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暴力、恐懼及其反應,我們的理解才算得上完整。單憑這種完整的理解,我們就能擺脫依賴和占有欲的束縛。而只有通過內省——從他人或社會中尋求關系的和諧都是徒勞——我們才能發(fā)現關系中的和諧。
  在關系中,自我——所有渴望產生的中心——是摩擦產生的首要原因。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最重要的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我們自身的行動和反應,而且能夠從根本上深刻地理解這種行動和反應,那么我們擁有的關系就會發(fā)生深層次的變化。在此種關系中,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問題,還有思想和感覺等各個層面的問題。當且僅當自我達到完全和諧時,我們才能達到與他人的和諧。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不是盯住他人,而是盯住我們自己。這可不是說我們必須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是說我們要從自身去深刻地了解沖突和不幸產生的根源。無論是出于理性還是感性,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而依附于他人的依靠關系都不可避免地會滋生恐懼感,進而導致悲傷。
  要了解關系的復雜性,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真誠。關系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揭示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找到不幸產生的隱性根源。也只有在關系中,人們才有可能實現這種自我揭示。
  我之所以一直強調關系,是因為只有對它的復雜性有了深刻認識,我們的理解才能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層面。若我們對關系的理解只是基于理性,那么關系里就只有孤立和自負,沒有愛。而若我們的理解只是基于感性,那么這樣的理解就沒有深度;除了那些轉瞬即逝的多愁善感,這里面也沒有愛。這種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理解是客觀的,它堅不可摧。只有這種理解才能成就行動的完整性,才能不受時間的影響。若不能從貪婪和關系帶來的日常問題中獲得理解,再去別的意識領域尋求這樣的理解和愛,無異于在愚昧混沌的狀態(tài)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生活。
  單純地培養(yǎng)善良和慷慨的美德,而不能完全理解貪婪,只能無限延續(xù)人們的愚昧和殘忍。單純地培養(yǎng)同情心和寬容心,對關系卻沒有完整的理解,就會產生自我孤立,并使人沉溺于微妙的驕傲情緒中。充分了解了人的渴求和欲望,自然會產生同情心和寬容心?桃馀囵B(yǎng)出來的美德算不上美德,真正的理解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純粹靠訓練獲得的克制力是有風險的,因為這樣的克制力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必然是淺薄的。興趣能使人們自發(fā)地對事物產生關注,這樣的關注才能衍生出理解。不斷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和反應并不斷地提出疑問,興趣自然就被喚醒了。
  我們必須帶著對關系的完整理解才能領會生活中錯綜復雜的問題、矛盾沖突以及悲歡離合。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深刻地理解人們的渴求和欲望產生的整個過程,而這種渴求和欲望現在正是我們生活的核心動力。
  問:您提到的揭示自我,是不是就是向自己或他人展示自我呢?
  克:我們的確經常向他人展示自我,但是看到真實的自我或者向他人展示自我的要義又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努力向大家說明:只要我們愿意,所有的關系都可以作為一面鏡子,所有的是非曲直從中清晰可見。要看清事物需要焦點,這面鏡子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焦點。不過,話說回來,若被偏見、個人觀點或信念蒙蔽了雙眼,無論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多么深入,我們都無法不偏不倚地看清真相。這時,關系就不是一個揭示自我的過程。
  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是什么妨礙了我們真真切切地感知事物?我們的自我觀念、恐懼心理、理想、信念、期望和各種傳統的桎梏將我們的雙眼蒙蔽了,使我們無法看清事物。如果不搞清楚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急于去改變或堅守自己的認知,反而會導致進一步的抵觸,造成更多的遺憾。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去改變或接受自己的認知,而是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人會說自己太忙了,沒有時間去想原因。但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時間問題,關鍵在于你有沒有興趣。不管你在忙什么,其實你已經開始思考了。一味急功近利地去尋求最終結果,就不可能得到完整而透徹的理解。
  
  
  薩嫩,1981年7月31日
  問:在一段關系中,如果交往雙方總是有矛盾沖突,彼此感覺很痛苦,那么他們能自己解決問題嗎?還是無可救藥,只能結束這段關系?是不是溝通良好的兩性關系要求雙方都必須做出一些改變呢?
  克:我希望你已經把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了。讓我們來想一下,兩性關系中矛盾沖突、痛苦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于何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你要和我一起來思考。我不會僅僅為了讓你理解、接受或是拒絕而去作答,我希望我們一起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無論是生活在遙遠的東方,還是生活在美國,人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說,這是一個切切實實關乎大多數人的難題。很顯然,男人和女人想要和諧相處而沒有矛盾沖突,沒有痛苦,沒有不平等感,抑或感覺不到隔閡,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的。有人就會問:為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諸如性別差異、性格不合,甚至情感、信念以及理想天差地別等?傊瑑尚躁P系不和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但是,話說回來,追本溯源,哪個才是造成沖突的真正根源呢?其影響又如何呢?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不要把答案寄希望于別人,譬如我。不過,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那就不妨耐心等待,讓問題自己生根發(fā)芽、開花,然后不斷演進。
  我曾捫心自問,如果我跟一位女性結婚,或只是和她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們之間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基本的矛盾,為什么會起沖突?我可以給出一些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她是天主教徒,而我是新教徒,諸如此類。所有這些都是表層原因,而我想要探求的是兩性之間產生沖突的根源或深層次的原因。問題既然已經出現,我會耐心地等待問題本身去生根發(fā)芽,去不斷揭示問題中絲絲縷縷、錯綜復雜的因素,然后看看這個問題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得有點耐心,我得學會等待,學會細心觀察并時刻保持警醒,這樣問題才能像洋蔥一樣被層層剝開。在問題被層層剝開的過程中,答案就開始顯現出來了。我不必刻意去找尋答案,問題本身就在向我不斷地展示答案,讓我看到因為相互喜歡或者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之間,關系也會異乎尋常的復雜。年輕的時候,兩個人之間有性的吸引等,關系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厭煩對方,于是就想著要逃離這種單調無聊的生活。通常,他們會另尋新歡,然后離婚,接下來的事我想你大概也都知道了。找到另一個人之后,相同的問題還是會出現,所以我必須要有耐心。當然,這里的耐心并不是說呆坐著不動,任由時間流逝。
  多數人都是很急躁的。我們總是急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或是迅速逃離。不能耐心等待,便不能深刻地理解問題。反之,若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我便不會急著去了結問題;我只會靜靜地觀察,仔細審視整個問題,看著它不斷發(fā)展、演進。憑著這種耐心,我就可以找到問題深層次的答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這樣做吧。當我們耐心等待,不急于立即找到答案時,我們的大腦和思想就會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tài),這時我們才能夠觀察到問題的全貌及其復雜性。我們一直在嘗試——不,其實我并不想用“嘗試”這個詞——我們一直在深入洞察這個問題:為什么兩個人不能相安無事,沒有沖突?矛盾沖突產生的根源是什么?我與她或其他人的關系是怎樣的?這種關系是不是很膚淺,比如僅限于性的吸引,或是單單因為好奇、興奮等膚淺的感官反應?當我意識到這些都屬于膚淺的表層反應,卻仍停留在表層尋找答案時,我就不可能深刻理解這個問題。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我是否脫離了這些膚淺的感官反應,是否不會為這些反應帶來的問題苦惱,并且還能控制自己不去膚淺地解決這些問題?
  我知道我不愿得到這樣膚淺的答案,所以我要探索問題的根源。是教育的問題嗎?還是因為我作為一名男性想要控制對方、占有對方?抑或因為我太依戀對方而不愿放手?我是否能意識到但凡兩個人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墮落?這里的墮落指的是我會產生嫉妒心理,會十分焦慮而且深感恐懼。我們都很清楚過分依賴的后果是什么。這可否歸結為問題產生的根源?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認為,雙方最初產生淺層次的相互依戀,之后產生情感層面的依戀,繼而形成情感上的依賴,既溫情又充滿浪漫色彩。倘若超越這些層面,是否還存在更深層的問題呢?你聽明白了嗎?我們正在從膚淺的表層步步深入,這樣我們就能依靠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源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根源?你又如何發(fā)現這個根源?你是否為了找尋答案,找尋這個根源而百轉千回、絞盡腦汁?是否可以認為你尋覓答案是為了讓大腦和思想獲得安寧?因為如果能夠總覽問題全貌,我們就不再焦慮不安。我們所做的并不涉及欲望和意愿,我們只是在密切地觀察,僅此而已。我們是否正在一起仔細觀察,然后慢慢看到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產生的基礎,看到問題的根源和深層原因?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嗎?考慮一下,然后請認真深入進去。我跟別人的不同是不是主要基于這個個體概念?從生物角度來看,我們彼此不同,但真正的原因是那些深層的能將人區(qū)分開來的個體行為。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嗎?抑或還有更深的根源,更深的層面?先是感官和知覺層面的反應,然后有了情感層面的反應,溫情而浪漫,再之后就是彼此依戀,還有如影隨形的“墮落”,是這樣嗎?還是個體之間的不同本就有其深刻的限制條件?人們會說:“我是一個個體,他(她)也是一個個體,我們都是相互分離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因而個體之間的疏離是一種基本的普遍現象!笔聦嵐嫒绱藛?
  這是一種基本現象嗎?還是教育使你我他成為單獨的個體,讓我們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從一開始我們的方向就截然不同了?也許我們會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并行不悖,永不相交。而我所做的就是努力與他人交叉、相遇,努力地與之和諧共處,并努力讓自己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哦,親愛的,你真棒!我們就這樣不斷地努力,然而卻永不相交。
  假設這就是問題的原因——似乎它就是問題的根源——那么個體獨立存在是客觀事實嗎?或許這僅僅是我個人一直堅守、珍藏并不斷加強的錯誤觀念,其背后并無真憑實據?如果說上述論斷無效,那么我將確信無疑,個體獨立存在只是一種錯覺。此外,我還得審視一下大腦是否能夠擺脫這種錯覺,進而認識到其實從心理層面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似的,并不那么與眾不同。雖然從生物角度來說我和他人是不同的,但是論心理,全人類的意識都是相似的。一旦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和他人的關系就會發(fā)生徹底的改變。我說的意識并不是我理性地知道,而是我能夠深刻理解這一點并把它牢牢放在心底,溶于血液,滲入整個軀體。這種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有人又會問了:如果兩人之間起了沖突,一定要結束這段關系嗎?如果像處于掙扎和沖突中的多數人一樣,我們也終日兵戎相見——你知道,就會充斥著怨恨、憤怒、敵意和厭惡——終有一天我們還是不得不分手。對于這樣的模式,我們大家并不陌生。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婚。提問者又問:如果我和妻子相處時總是硝煙不斷、戰(zhàn)火連綿,而且我想盡辦法卻無力解決,我該怎么辦?我應該結束我們的夫妻關系嗎?或者當我知道這種沖突或分裂的癥結基本上就是因為“個體是獨立的”,并且看清了這種意識只是一種錯覺,我是不是應該選擇不再我行我素?當我意識到這點并真正去實踐的時候——不是只口頭說說,而是真正去兌現——情況將會怎樣?而當這時如果她仍堅守個體意識,我和她的關系又會怎么樣?
  這個問題很有趣,應該深入下去。我明白,或她明白——最好還是換成“她”吧——她明白個體獨立意識的虛假、愚蠢和荒謬。她能夠懂得這些,感受到這些。我卻不能,因為我是男性,我更爭強好勝,上進心更強等?上攵覀冎g會發(fā)生什么。她已經理解了個體獨立意識的虛假性,而我沒有。所以,她永遠不會和我吵架。她原本絕不可能做出吵架這種事,是我不斷地逼迫她、驅使她,試圖把她拽進吵架的泥潭。是我在制造矛盾,不是她。你明白整件事情是怎樣一步步發(fā)展的了吧?整件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吵架的并不是兩個人而是一個人。我們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這時,假如我真的對她有感情,我也會相應地做出改變,因為她就在那里,她不會撤出。讓我們來看看將會發(fā)生什么:兩個都不肯改變方向的物體相遇必有沖突;但是如果一方,也就是女方固定不動,而我可以變通的話,我自然就會向不動的一方做出讓步。
  如果一個人真正了解兩性關系,并且能摒棄我們先入為主的那些偏見,那么問題到此就會得到解決。她的存在和她那真切的活力一直在改變著我,給予我?guī)椭。這就是答案。





上一本:張居正講解四書 下一本:因為你,我在這里:文殊菩薩如是說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論關系的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李瑞芳,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