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無須更多努力,世界即將改變。 花兒。鋪路石。坦克。 1968至 1969年間,讓-克勞德·卡里耶爾作為劇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離接觸到三座處于時代旋渦中的城市:紐約、巴黎、布拉格——接著又是紐約。 他與工作伙伴游蕩在不同國家,親眼見證了烏托邦之風(fēng)如何刮起。他們只想寫一段小故事,卻被大故事攆著走。 “這兩年光陰不同凡響,如今或被人鄙棄或被人捧上神壇,而我則盡量編織自己的記憶。透過回憶的迷霧,我想起許多東西:呼喊、拒絕、逃避、*、夢想,還有據(jù)說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稱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