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為博士生開設(sh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的講稿,經(jīng)過十年以上的講述,并反復修訂增補后成書。 全書分為四單元十三講,從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東西方有關(guān)亞洲史的學術(shù)史,重點講到近世東部亞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詳細介紹近世環(huán)東部亞洲海域歷史的相關(guān)文獻。本書的重點,是通過案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途徑,也討論如何既把中國史放在亞洲史的大背景中,又從中國角度觀察周邊,進一步通過中國、東部亞洲海域、整個亞洲,理解歷史的交錯、聯(lián)系和融匯。每個單元都以“問題”開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討論”結(jié)尾,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最后給出建議閱讀的論著目錄?梢哉f,這不僅僅是一門針對研究生的歷史課,而且是有關(guān)區(qū)域史研究的方法論。葛兆光,1950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1992年起,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擔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妥淌凇2009年獲選第一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qū)W人”。著有《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宅茲中國:重建有關(guān)中國的歷史論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