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宏闊。本書將晚明至晚清的三百余年間視為一個完整的時間線索,將西學東漸與明清漢文地理文獻的關(guān)聯(lián),放到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史的大背景下來進行考察! 顐案精當。本書選取的個案包括利瑪竇世界地圖、艾儒略《職方外紀》、南懷仁《坤輿全圖》、林則徐《四洲志》、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等,極具有代表性,圍繞這些文本生動地勾勒出晚明以來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復雜面向! 罱庾x細膩。本書深入地描述了晚明以來的中國人在面對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各色地理文獻,面對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和不可思議的動植物知識時,如何將其轉(zhuǎn)化為關(guān)于世界“他者”和中國“自我”的想象。書中尤為關(guān)注地圖文獻,材料與角度新穎、文獻考辯嚴謹,廣泛吸收海內(nèi)外*新學術(shù)研究成果,提出了頗多新見,在明清史、知識史、翻譯史、地理學史等領(lǐng)域都具有獨到的價值。 ☆圖文相生。本書精心選取了西方傳教士介紹動植物和各色地理知識時的多幅配圖,激發(fā)讀者的想象空間。 16至19世紀的西學東漸,使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獨特而漫長的文化轉(zhuǎn)型時期。此間所形成的漢文西學地理文獻,在明清地理學界和思想世界交織出種種特殊和豐富的人文想象。本書以細膩的歷史陳述方法,通過明清間《坤輿萬國全圖》《職方外紀》《坤輿全圖》《坤輿圖說》(《七奇圖說》)與《地球圖說》,以及晚清《四洲志》《瀛寰志略》《大地全球一覽之圖》《地球五大洲全圖》等一系列相互銜接的論題,從歷時性語境切入明清漢文西學地理文獻的研究。作者通過對地理文本的細讀,展示出有關(guān)來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知識人參與各種地理學漢文文本的生產(chǎn),以及不同媒介、文類和文化贊助者所參與的制作和流通的若干個案,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嶄新的學術(shù)議題。本書特別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將這些議題放入中國與世界的坐標之中,嘗試梳理出西學東漸宏大和壯闊的歷史畫面之中,明清地理文獻所展開的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復雜面向,引導出不同于以往地理學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知識范疇,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史的研究視野。本稿為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已經(jīng)結(jié)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