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活在清宮


作者:郭文鈉     整理日期:2015-06-22 13:13:01

這是一個將皇權斗爭、宮闈情仇演繹到極致的王朝。不論是皇太極和海蘭珠感天動地的曠世戀情,還是康熙帝削藩平叛定江山的文治武功,抑或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波詭云譎……一幕幕過往的傳奇往事,也是一幅幅大清王朝發(fā)展的歷史畫卷,盡在此《活在清宮》中揭開面紗。
  目錄:
  第一章帝王風云
  未破解的清初疑案——努爾哈赤人生的三大謎團/8
  最愛是宸妃——皇太極和海蘭珠/17
  不愛江山愛美人——順治帝出家之謎/23
  少年天子顯崢嶸——康熙帝計除鰲拜/32
  傳位詔書真假難辨——雍正帝繼位/37
  難道是“金頭下葬”——雍正帝之死/44
  六下江南為哪般——乾隆帝身世謎案/55
  金頂紅墻話養(yǎng)生——康乾二帝長壽之謎/67
  “第二個政治中心”——避暑山莊逸事/74
  生不逢時的苦命天子——光緒帝死因探秘/80
  專題:怎一個“冤”字了得——《明史》《南山集》冤案/87
  政治的犧牲品——被迫殉葬的大妃阿巴亥/100
  漢族公主魂歸何處——孔四貞下葬公主墳之謎/109第一章帝王風云
  未破解的清初疑案——努爾哈赤人生的三大謎團/8
  最愛是宸妃——皇太極和海蘭珠/17
  不愛江山愛美人——順治帝出家之謎/23
  少年天子顯崢嶸——康熙帝計除鰲拜/32
  傳位詔書真假難辨——雍正帝繼位/37
  難道是“金頭下葬”——雍正帝之死/44
  六下江南為哪般——乾隆帝身世謎案/55
  金頂紅墻話養(yǎng)生——康乾二帝長壽之謎/67
  “第二個政治中心”——避暑山莊逸事/74
  生不逢時的苦命天子——光緒帝死因探秘/80
  專題:怎一個“冤”字了得——《明史》《南山集》冤案/87
  第二章后宮波詭
  政治的犧牲品——被迫殉葬的大妃阿巴亥/100
  漢族公主魂歸何處——孔四貞下葬公主墳之謎/109
  高墻里的寂寞紅顏——清宮選秀制度/116
  滋養(yǎng)在漢文化中的清皇子——清宮皇子的教育/122
  死后和雍正帝合葬的貴妃——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128
  風流天子也癡情——乾隆帝與皇后富察氏/134
  不愛紅妝愛武裝——和孝公主下嫁和府/141
  人生大舞臺戲劇小舞臺——清宮帝后的“戲迷”生活/148
  浮華背后的人間悲劇——清宮太監(jiān)的命運/154
  一縷香魂無斷絕——香妃之謎/163
  萬壽寺里的“觀世音”——“老佛爺”稱呼揭秘/169
  “九千歲”的寵辱人生——總管太監(jiān)李蓮英/172
  一代賢后香消玉殞——同治皇后/178
  孤井空留恨——珍妃墜井真相/185
  第三章官場眾生
  紫禁城里的洋畫師——郎世寧/192
  一將功成萬骨枯——年羹堯失寵/198
  我是屬驢的——宰相劉墉的官場人生/204
  權傾朝野的“二皇帝”——貪官和/214
  一代鴻儒——紀曉嵐/224
  軍機大臣的坎坷仕途——恭親王奕/230
  一呼百應震湘軍——名將曾國藩/236
  晚清外交家——李鴻章與洋人二三事/243
  專題:光緒帝大婚前的離奇火災——紫禁城貞度門失火/250
  前言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處于古老與現(xiàn)代激烈碰撞的時代旋渦,因而承載了一份格外沉重的歷史感。它離我們最近,卻與其他王朝一樣被藏形匿影于史學家的春秋筆法中。
  清朝歷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多少驚心動魄的歷史,都被籠罩上了一層摸不清、探不明的面紗,其撲朔迷離,令人迷醉,使人不辭辛苦為之探尋。追尋大清帝國不為人知的秘史,必須撥開歷史的迷霧,揭開宮廷的層層內幕,從片言只語間,從閃爍其詞里,從傳說演義中,撿拾碎片,拼湊事件背后的真相。
  縱觀整部清宮史,充滿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肅殺的紫禁城里步步為營:朝堂上君臣斗智斗勇,康熙帝計擒鰲拜定江山,雍正帝力除扈臣年羹堯;后宮里脂粉明爭暗斗,妃嬪宮女以紅顏換白首,唱斷浮華難掩蒼白。
  草莽英雄努爾哈赤離奇死亡,智勇雙全的多爾袞英年早逝,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一代英主康熙帝成就千古傳奇??從白山黑水間走來的清朝帝王,創(chuàng)造了封建王朝時代的最后輝煌。
  清宮的女子也是主角,巾幗不讓須眉的孝莊太后,唯一的一位漢族公主孔四貞,還有從低層秀女爬上統(tǒng)治者高位的慈禧太后,她們人生的精彩絲毫不遜于男人。
  說不盡的宮闈情仇,道不完的鐵血柔情??無論是父子、夫妻,還是君臣、將帥,所有的一切都與大清緊密相連。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處于古老與現(xiàn)代激烈碰撞的時代旋渦,因而承載了一份格外沉重的歷史感。它離我們最近,卻與其他王朝一樣被藏形匿影于史學家的春秋筆法中。
  清朝歷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多少驚心動魄的歷史,都被籠罩上了一層摸不清、探不明的面紗,其撲朔迷離,令人迷醉,使人不辭辛苦為之探尋。追尋大清帝國不為人知的秘史,必須撥開歷史的迷霧,揭開宮廷的層層內幕,從片言只語間,從閃爍其詞里,從傳說演義中,撿拾碎片,拼湊事件背后的真相。
  縱觀整部清宮史,充滿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肅殺的紫禁城里步步為營:朝堂上君臣斗智斗勇,康熙帝計擒鰲拜定江山,雍正帝力除扈臣年羹堯;后宮里脂粉明爭暗斗,妃嬪宮女以紅顏換白首,唱斷浮華難掩蒼白。
  草莽英雄努爾哈赤離奇死亡,智勇雙全的多爾袞英年早逝,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一代英主康熙帝成就千古傳奇??從白山黑水間走來的清朝帝王,創(chuàng)造了封建王朝時代的最后輝煌。
  清宮的女子也是主角,巾幗不讓須眉的孝莊太后,唯一的一位漢族公主孔四貞,還有從低層秀女爬上統(tǒng)治者高位的慈禧太后,她們人生的精彩絲毫不遜于男人。
  說不盡的宮闈情仇,道不完的鐵血柔情??無論是父子、夫妻,還是君臣、將帥,所有的一切都與大清緊密相連。
  流血、爭奪、自相殘殺伴隨著盛世繁華,左眼是繁花,右眼是白骨。無論是白和黑的較量,還是光與影的對立,是非成敗皆成轉眼空?磿r空夾帶著滾滾紅塵馳過,在時光的流逝中,美人遲暮,英雄白發(fā),那意氣風發(fā)的帝王將相也被掩埋于歷史之中。青石板路上響徹的車輪聲慢慢遠去,只余下時空的剪影,永恒的嘆息。
  未破解的清初疑案——努爾哈赤人生的三大謎團
  努爾哈赤是大清帝國的奠基人,他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四處征戰(zhàn),用武力和智謀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從而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一生多次面臨險境,卻屢屢轉危為安,頗具傳奇色彩。
  努爾哈赤發(fā)跡之謎
  明朝時,女真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建州部又分為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和建州右衛(wèi)。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一職由努爾哈赤的家族世代繼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生于建州左衛(wèi)赫圖阿拉,他的先輩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起就受明朝冊封,官至右都督,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先后擔任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努爾哈赤的母親喜塔拉氏是建州都督王杲之女,嫁給塔克世后先后生下三子一女,努爾哈赤是長子。
  努爾哈赤10歲那年,喜塔拉氏去世。塔克世娶了哈達部貝勒王臺的養(yǎng)女那拉氏,從此他們兄弟幾人的日子就不怎么好過了。那拉氏尖酸刻薄,對喜塔拉氏所出之子冷眼相看,還在丈夫面前說他們的壞話,以致塔克世對幾兄弟產生了意見。
  為了躲開繼母的白眼,努爾哈赤常到撫順、清河等地經商,結識了不少朋友,學會了蒙古、漢族的語言文字。他還喜歡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從中學習韜略兵法。
  明萬歷二年(1574),由于終為繼母所不容,15歲的努爾哈赤被迫帶著比他小5歲的弟弟舒爾哈齊寄居于外祖父王杲家,說是寄居,實為人質。王杲與王臺有殺父之仇,塔克世是王杲的部將,卻薄待王杲之女所出之子,對王臺之女那拉氏百般遷就,又與明朝邊將李成梁往來密切,甚至暗引明軍擒拿王杲。塔克世家庭矛盾的背后實際上是覺昌安父子與王杲的沖突。
  同年,王杲被明軍剿捕,后被殺。王杲去世后,努爾哈赤帶著舒爾哈齊投奔到明將李成梁的手下當差,他作戰(zhàn)勇猛,屢立戰(zhàn)功,深受李成梁器重。明萬歷十一年(1583),圖倫城城主尼堪外蘭引明兵攻打王杲之子阿臺、阿海。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誤為明軍所殺。努爾哈赤悲痛欲絕,一番深思后,決定離開明軍,繼承父親的職位,為祖父和父親復仇。
  努爾哈赤不敢直接向明朝宣戰(zhàn),他將怒火對準了尼堪外蘭,興兵攻打勢力強大的尼堪外蘭。努爾哈赤此舉遭到了建州各部的反對,他們對神結盟,發(fā)誓要殺死努爾哈赤,以挽救全族人的性命。
  努爾哈赤接連挫敗了族人的暗殺行為,一舉攻破圖倫城,迫使尼堪外蘭遠走他鄉(xiāng),其他各部落也紛紛歸依他。明萬歷十五年(1587),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建州三衛(wèi),于呼蘭山下修筑佛阿拉城,自稱女真國淑勒貝勒。此后,他屢屢用兵,兼并海西女真四部(輝發(fā)、烏拉、哈達和葉赫),征戰(zhàn)蒙古,大大擴張了勢力范圍。
  努爾哈赤自知尚未有實力出兵明朝,于是向明朝表示忠順,先后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wèi)都督僉事”和“龍虎將軍”。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即位,自稱金國汗,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儼然成了東北之王。
  囚弟殺子成王道
  努爾哈赤之所以能稱王,憑的是堅韌不拔的精神,還有能忍他人不能忍之辱、絕他人不能絕之情的冷靜乃至冷酷。凡是阻止他成功的人,無論是誰,他都會不由分說地殺掉,即使是親人也不例外,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和兒子褚英便是他稱王道路上的犧牲品。
  舒爾哈齊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爾哈赤小5歲,兄弟兩人感情深厚。祖父和父親死后,努爾哈赤決定為親人復仇,舒爾哈齊毫不猶豫地支持兄長的決定。憑著十三副甲胄,兩兄弟不畏勢單力薄,開始了漫長的征戰(zhàn)之路。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初,諸事艱難,遭遇過無數(shù)艱難險阻,甚至曾身陷絕境,舒爾哈齊始終如一地追隨在兄長身旁,隨同征戰(zhàn),出謀獻策,立下了無數(shù)戰(zhàn)功。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稱汗后,舒爾哈齊被封為貝勒,成為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于兄長。隨著勢力的擴大,兩兄弟的感情在權力斗爭面前出現(xiàn)了裂痕,努爾哈赤隱隱感到了弟弟的威脅,開始有意貶低弟弟的功勞。受到兄長的猜疑,舒爾哈齊憤憤不平,也逐漸起了異心,萌發(fā)了與兄長分庭抗禮的念頭。舒爾哈齊一邊積極地與明朝發(fā)展密切關系,一邊通過聯(lián)姻等形式加強與諸女真部落的聯(lián)系,借以擴充實力。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他娶了烏拉部落的酋長布占泰之妹為妻,次年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布占泰,如此一來他與烏拉部落便結成了牢固的同盟。因此,他的聲望逐漸與努爾哈赤平分秋色。女真各部酋長朝見時,兩兄弟分南北落座,同時受賀。朝鮮使者到滿洲,面見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也是行相同的禮儀,并向兩人饋贈同樣的禮物。他們二人也分別舉行酒宴,在各自帳中款待朝鮮使者,回贈禮物。對外,兩人同是建州女真的首領,明朝的史書中分別稱他們?yōu)椤岸级脚瑺柟唷焙汀岸级绞鏍柟R”。
  對于舒爾哈齊的這種行為,努爾哈赤感到忍無可忍。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討伐哈達部。舒爾哈齊因懷疑城中敵人早有準備,出擊略顯躊躇。努爾哈赤在哈達城下當眾怒斥舒爾哈齊怯戰(zhàn)。舒爾哈齊心中不快,兩人的不和逐漸浮上水面。在諸貝勒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兩人常因意見相左而激烈爭吵。至此,兩兄弟的決裂已是無法避免。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原歸屬烏拉部的蜚悠城準備率部眾歸附建州。舒爾哈齊和烏拉貝勒布占泰是姻親關系,他暗中將此事通報了布占泰。
  努爾哈赤派兵迎護蜚悠城來歸部眾,舒爾哈齊為主帥,隨行的還有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將費英東等人。行軍途中,舒爾哈齊借口軍旗發(fā)光,不是吉兆,要求回師,褚英等人力爭,才得以前進。到達烏碣巖時,布占泰伏擊了建州軍,舒爾哈齊沒有參加戰(zhàn)斗,褚英、代善領兵拼死奮戰(zhàn)才突出重圍。
  此后,努爾哈赤借口舒爾哈齊在烏碣巖之役作戰(zhàn)不力,下令將其麾下二將處死。舒爾哈齊激烈反對,二將才得以免死。努爾哈赤自此逐漸奪去他的兵權,嚴加防范。舒爾哈齊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他感到大禍將至,又不愿從此碌碌無為,于是與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商議,圖謀另立門戶。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舒爾哈齊帶著幾個兒子和部屬離開赫圖阿拉,移居渾河上游的黑扯木,公開與努爾哈赤決裂。
  努爾哈赤大怒,他果斷采取了強硬措施,沒收了舒爾哈齊的家產,并誅殺了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努爾哈赤余怒未消,還打算處死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在皇太極等人的極力求情下,阿敏才逃過一劫。
  努爾哈赤把舒爾哈齊囚禁在一間暗無天日的囚室中,四肢用鐵鎖鎖住,僅有一個洞“通飲食”,另一個洞“出便溺”。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八月,舒爾哈齊在囚禁中死去,時年48歲。有人認為,他是被努爾哈赤秘密殺害的。
  繼舒爾哈齊之后,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也因權勢之爭步上了絕路。褚英生于明萬歷八年(1580),其母是努爾哈赤的發(fā)妻佟佳氏。他驍勇多謀,能征善戰(zhàn),在烏碣巖大戰(zhàn)中,他的出色表現(xiàn)受到努爾哈赤的贊賞。自從舒爾哈齊死后,努爾哈赤開始讓褚英帶兵并主持國政。此舉說明努爾哈赤有意將汗位傳給褚英。這無疑使褚英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四貝勒和五大臣的眼中釘。
  四貝勒是努爾哈赤器重的四個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他們皆覬覦汗位,企圖推翻褚英的嗣子之位。早年跟隨努爾哈赤打天下的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扈爾漢與安塞揚古五大臣也不滿年輕資歷淺的褚英凌駕于他們之上。褚英又操之過急,為了掌握軍國大權,不惜削弱四貝勒和五大臣的實力。如此一來,更加引起他們的不滿,也讓努爾哈赤隱隱感覺到被架空的威脅。
  四貝勒和五大臣聯(lián)合向努爾哈赤告狀,狀告褚英為人不公,欺凌貝勒,威迫大臣。努爾哈赤令褚英當面對質,在眾叛親離的處境下,褚英只回答了句:“吾無話可辯!本烤故切奶撨是他知道辯也無用,后人無從得知,只知道褚英從此被解除了兵權。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褚英被幽禁,兩年后,他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年僅36歲。
  金國汗死亡之謎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后金大軍抵達軍事重鎮(zhèn)寧遠城下,所向披靡的大軍遭到了明大將袁崇煥的頑強抵抗。激戰(zhàn)后,努爾哈赤兵退沈陽,不久便撒手人寰。
  突然駕崩的努爾哈赤為自己的子孫們留下了未竟的大業(yè),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關于他的死因,史學界爭論不休,至今仍然沒有定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而死,還是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清代史料提及努爾哈赤之死時,稱他是得病而死,但是細節(jié)語焉不詳。崇德元年(1636)編纂成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記載:
  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感到身體不適,于是前往清河泡溫泉療養(yǎng),沒想到月末卻更加嚴重了。他乘舟回京(盛京),派人請大妃前來迎接,兩人在渾河相遇。在離沈陽四十里的雞堡,努爾哈赤駕崩。
  從生病到病逝,不過半個月時間,努爾哈赤到底得的是什么?據(jù)《明熹宗實錄》記載,袁崇煥認為努爾哈赤是因為大敗于寧遠,抑郁憤懣,背上患毒疽而死。明人沈國元的《兩朝從信錄》也持同樣的說法。這樣看來,努爾哈赤的死因似乎已有定論,然而朝鮮人李星齡著的《春坡堂日月錄》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說法。他認為努爾哈赤是因為攻打寧遠時為明軍的炮火所傷,所以才不治身亡!洞浩绿萌赵落洝诽峒俺r的一個翻譯官韓瑗受到袁崇煥的器重,跟隨在袁崇煥的身邊,親眼看見了寧遠之戰(zhàn)的全過程。據(jù)史料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率軍來到寧遠城下。寧遠守將袁崇煥嚴詞拒絕努爾哈赤的招降,親率兵民萬人頑強守城。他們在寧遠城上架設了11門紅夷大炮,向后金大軍開火,造成敵軍傷亡無數(shù)。
  那么努爾哈赤究竟有沒有被大炮擊傷呢?根據(jù)韓瑗的回憶,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zhàn)中受了重傷,袁崇煥還準備了禮物,明為慰問,實為譏諷。由于受了重傷,并且精神上也受到極大的打擊,努爾哈赤整日悒悒不自得,最終郁郁而終!芭趽糁貍f”雖有合理之處,但同時也遭到了多名學者的質疑。不過,《春坡堂日月錄》是唯一的證據(jù),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佐證。從當時袁崇煥的反應來看,這一論斷也站不住腳,倘若努爾哈赤真的被炮擊傷,那就是明軍的重大勝利,然而為何袁崇煥在多次報告寧遠大捷的奏折中,沒有提及此事?明朝表彰袁崇煥的圣旨及大臣祝賀寧遠大捷的奏疏中,又為何只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一事?
  再者,從寧遠之戰(zhàn)到努爾哈赤逝世,其間長達8個月,在這8個月中,努爾哈赤不僅親征蒙古,還回師沈陽抵抗明將毛文龍的進攻,看不出健康有何異常之處,直到七月才有了努爾哈赤生病的記錄。炮擊重傷說不能成立,然而抑郁病死說似乎也不準確,為何努爾哈赤直到寧遠之戰(zhàn)8個月后才抑郁病發(fā)?這個時間段未免過長了。很有可能是努爾哈赤年近七旬,多年馬上征戰(zhàn)給他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再加上患上了難以治愈的背疽,所以不久便病逝。
  最愛是宸妃——皇太極和海蘭珠
  在皇太極的后宮中,曾出現(xiàn)過博爾濟吉特氏三女共侍一夫的情況。這三位女子各有千秋,哲哲為皇太極所敬,布木布泰為皇太極所喜,但皇太極最愛的女人卻是宸妃海蘭珠;侍珮O為她喜,為她悲,為她嘔心瀝血,可謂是情深意濃。
  海蘭珠入宮
  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遠嫁皇太極為妻,時年15歲,比皇太極小8歲;侍珮O繼承汗位后,哲哲被封為大福晉;侍珮O對哲哲十分喜愛尊重,可惜她一直沒有生育。天命十年(1625)二月,皇太極迎娶了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即后來的孝莊太后。此后的幾年里,哲哲和布木布泰分別生下了幾個女兒,卻始終沒有兒子。
  為了鞏固后金與科爾沁部的關系,皇太極又于天聰八年(1634)迎娶了哲哲的另一個侄女、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為妃。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沈陽)稱帝,立國號為“清”,正式冊封“一后四妃”,其中哲哲被冊封為清寧宮中宮皇后;海蘭珠為關雎宮東宮宸妃;布木布泰為永福宮次西宮莊妃。五宮后妃中,蒙古科爾沁部的女子便占了三位,皆姓博爾濟吉特氏,其中明事理的哲哲深受皇太極的尊重,而年輕的布木布泰也為皇太極所喜愛,但是皇太極真心愛戀的卻是晚于此二人進宮的海蘭珠。
  海蘭珠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她是哲哲的侄女,也是布木布泰的親姐姐。她比布木布泰大4歲,卻比妹妹晚9年嫁給皇太極。海蘭珠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史書上關于她的記載也是由此開始,之前的海蘭珠名不見經傳。
  因為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年紀太大了,所以后人便揣測她是嫁過人的寡婦,但這些也僅僅是猜測,年紀大并不能作為“再嫁”“寡婦”的有效證據(jù)。年紀大嫁人的女人雖少但并不是沒有,“葉赫老女”東哥33歲出嫁,努爾哈赤的侄女孫帶格格28歲出嫁。也有人說,史書上之所以沒有關于海蘭珠嫁過人的記錄,是因為寡婦的名頭太難聽,皇太極有意銷毀了這些記載。這也令人難以信服。五宮后妃中的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原是林丹汗的囊囊福晉,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也曾是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后,兩位福晉率眾歸附后金,被皇太極納為妃子。她們不僅是寡婦,還帶著孩子?梢姽褘D改嫁在當時是很平常的,沒有必要因此故意抹掉海蘭珠的過去。
  天作之合
  天聰七年(1633)四月,哲哲之母科爾沁大妃偕布木布泰的母親科爾沁次妃,一同來盛京朝見皇太極,同行的還有布木布泰的兄長吳克善等人;侍珮O以極高的規(guī)格接待他們。在長達兩個月的來訪期間,雙方相互宴請,確定了皇太極的幼弟多鐸與哲哲之妹、哲哲生的皇四女與吳克善之子的婚事,與此同時,也定下了皇太極與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的婚事。
  天聰八年(1634),在兄長吳克善的護送下,海蘭珠抵達盛京,與皇太極成婚。這樁婚事對雙方都有利,皇太極可借此加強和科爾沁部的聯(lián)系,而當時哲哲和布木布泰生的都是女兒,沒有兒子,為了保住博爾濟吉特氏在后宮的地位,兩人也都極力促成皇太極和海蘭珠的婚事。
  海蘭珠到來時,恰逢皇太極親率大軍西征明朝的大同、宣府一帶,收降察哈爾林丹汗的部眾回朝不久。聽到海蘭珠前來的消息,皇太極喜不自禁,偕皇后及諸妃出城相迎,并大設宴席接待送親隊伍。隨后皇太極又為大軍凱旋和察哈爾諸臣舉國來附,以及科爾沁部送來海蘭珠這幾件大喜事,一起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將海蘭珠的到來與出征凱旋并列慶賀,可見皇太極對新妃特別重視。
  海蘭珠文靜賢淑、秀麗嫵媚,入宮以后,深受皇太極喜愛。兩人情投意合,幾乎形影不離。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冊封五宮后妃,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東宮宸妃,僅次于哲哲皇后,位居四妃之首;侍珮O賜其宮室名為“關雎宮”,此名取之于《詩經?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明了皇太極對她纏綿深厚的愛情。
  崇德二年(1637)七月,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一子,即皇八子。皇八子的誕生讓皇太極欣喜若狂,并為此大赦天下;侍珮O在赦令中稱“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他把這個剛來到人世間的嬰兒稱為“皇嗣”,即代表著他有意立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為皇太子。
  在此之前,皇太極的元妃鈕祜祿氏、繼妃烏拉那拉氏等人已為他育有七個兒子,但這些皇子們誕生時都沒有舉行過如此盛大的慶典;侍珮O的長子豪格當時已經30歲,是皇太極的得力助手,也是大清的核心人物之一,但皇太極也從未表示過讓豪格繼承皇位。皇太極此舉充分表明了他對海蘭珠及皇八子的極大寵愛。
  天人相隔
  然而天不如人愿,崇德三年(1638)正月,未滿周歲的皇八子夭折,連名字都未來得及起!秲葒吩簼M文檔案》記載:“崇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關雎宮宸妃所生子,誕生七月染疾,至正月二十八日薨!焙Lm珠無法承受痛失愛子的打擊,終日以淚洗面,皇太極和她母親的百般勸慰也不能拂去她的悲傷,她整日郁郁寡歡,不久便身染重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極御駕親征,攻打明朝軍事重鎮(zhèn)錦州。不久,從盛京傳來了海蘭珠病重的消息,當時正處于戰(zhàn)爭的緊要關頭,皇太極猶豫再三,最終還是不顧一切起駕回朝。他一路馬不停蹄,抵達距離盛京城不遠的地方,見天色已暗,便扎營休息。誰知入夜不久,盛京皇宮遣人來報宸妃病危;侍珮O聞報,立即下令拔營起程,連夜趕奔。同時,遣大學士希福等人快馬疾馳,先趨問候。
  天尚未明,鑾駕剛入盛京就傳來海蘭珠薨逝的噩耗;侍珮O猶如五雷轟頂,直撲關雎宮,當看到已合上雙眼的海蘭珠時,他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聲淚俱下,涕泣不已乃至昏死過去,經緊急搶救,才漸漸蘇醒過來。面對此情此景,諸王大臣皆跪地勸皇上節(jié)哀。
  經眾大臣力勸,皇太極才稍止悲痛。他為海蘭珠舉行了隆重的喪禮,賜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他還親自撰寫祭文,內容情深義重。在皇太極的堅持下,喪殮儀式以超越常規(guī)的規(guī)格舉行。海蘭珠死后火化,暫安于盛京城地載門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極多次率眾王及后宮女眷前往祭祀,每次祭祀他都在靈前奠酒,痛哭不已。回到宮中,皇太極堅持不入宮,而在臨時的御屋中居住,以表示對海蘭珠的哀悼和懷念。宸妃之喪被視為國喪,皇太極特下詔,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因為宸妃之喪而停止,舉國禁止舉行筵宴。在宸妃喪期內作樂的宗室和官吏,都招致了皇太極的怒罵?ね醢⑦_禮、輔國公扎哈納便是因為在喪期中作樂,被剝奪了爵位。海蘭珠死時才33歲,雖然她和皇太極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7年,但她贏得了這位鐵血君王最深的愛戀,可以說是一生無憾了。
  相見于黃泉
  自從失去宸妃海蘭珠后,皇太極身體每況愈下。后來,諸王大臣奏請他去蒲河射獵,借以消愁解悶。不想路過宸妃墓時,皇太極觸景傷情,不禁又在靈前哭祭一番。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夜,皇太極處理完政務后,回到寢宮清寧宮,在東暖閣炕上小憩,端坐而崩,史書上記載是“無疾而終”,年僅52歲。如此年紀便去世,可想而知,海蘭珠的死對皇太極造成了多么沉痛的打擊;侍珮O駕崩后,葬入昭陵,海蘭珠也被遷葬到昭陵。
  ……
  





上一本:十九世紀中國的鼠疫 下一本:99%的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活在清宮的作者是郭文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