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之國編著的《周恩來的青少年時代》內容介紹:1911年(農歷辛亥年),是清廷的多事之秋,這個腐敗、專制、賣國的政權正一步一步走向傾覆。這年的6月,四川爆發(fā)了反對清政府把鐵路專利權出賣給洋人的“保路運動”。為鎮(zhèn)壓這次運動,清政府命令端方自湖北領兵進入四川,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時隔不久,武昌卻爆發(fā)了革命黨人發(fā)動的起義。說起來。清政府對武漢的控制不可謂不嚴,因為武漢是當時中國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黨人活動的重點地區(qū)。但清政府沒有想到的是,革命黨人在新式陸軍中正大量地做著革命工作,新軍中正醞釀著反清的武裝起義。一起來翻閱《周恩來的青少年時代》吧! 目錄: 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二、求學南開嶄露才華三、東渡日本:在彷徨中看到了真理之光四、投身于“五四”洪流五、身陷囹圄六、異域的斗爭七、從《少年》到《赤光》八、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九、兩次東征主政東江十、志同道合的伴侶十一、黃浦江畔的風暴十二、在腥風血雨的日子里十三、打響第一槍十四、第一次莫斯科之行十五、隱蔽戰(zhàn)線上的硝煙十六、挽救危局十七、轉移蘇區(qū)十八、軍事高參十九、長征路上(上)二十、長征路上(下)二十一、初到陜北二十二、民族危亡時刻參考文獻 1911年(農歷辛亥年),是清廷的多事之秋,這個腐敗、專制、賣國的政權正一步一步走向傾覆。這年的6月,四川爆發(fā)了反對清政府把鐵路專利權出賣給洋人的“保路運動”。為鎮(zhèn)壓這次運動,清政府命令端方自湖北領兵進入四川,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時隔不久,武昌卻爆發(fā)了革命黨人發(fā)動的起義。 說起來。清政府對武漢的控制不可謂不嚴,因為武漢是當時中國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黨人活動的重點地區(qū)。但清政府沒有想到的是,革命黨人在新式陸軍中正大量地做著革命工作,新軍中正醞釀著反清的武裝起義。 革命黨人早在1904年就成立了武漢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一開始就把新軍作為進行革命活動要爭取的主要對象。 革命黨人通過努力,終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fā)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繳獲步槍數(shù)萬支,炮數(shù)十門,子彈數(shù)十萬發(fā),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第八鎮(zhèn)司令部。很快,起義軍突破清軍防線。 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起義軍經過反復的進攻,終于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迅速傳遍祖國南疆北域。此時的關東大地,已進入酷冷的冬季,莽莽原野,朔風凜冽,寒氣逼人。然而,位于奉天府(今沈陽)的東關模范學校校園里,卻是一片歡騰。學校處處都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具有進步思想的師生備受鼓舞。有一位身材瘦小纖弱、儀表清秀英俊的熱血少年,找來一把剪刀,“喀嚓”一聲,剪掉了象征清朝臣民的辮子,表示同清朝政府決裂,成為全校第一個剪辮子的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同學也都紛紛剪掉了辮子。這位冒著要掉腦袋危險的少年不是別人,他就是周恩來。 東關模范學校的前身是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成立于1905年。位于沈陽古城大東門外萬泉河畔。這是一所在清末“廢科舉,興學!钡某绷髦修k起來的新式小學,既教中國的經書,也介紹一些西方的新學,開設了修身、圖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等十門課程。周恩來的伯父周貽賡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學習“新知識”,于1910年秋天,將周恩來接到奉天府自己家里,并把他送入這所學校的丁班學習。 在學校里,一些進步的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教歷史的高老師很富于正義感,經常向學生灌輸反清革命思想,慷慨激昂地講述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秋瑾等革命黨人的事跡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史實,并向思想進步的學生推薦進步書刊。在國難當頭的年代里,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的問題。 1911年年底的一天,兼講修身課的魏校長向全班同學提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時,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此時,魏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位學生說:“你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問,他的回答是:“為明禮而讀書!碑斘盒iL問到第三個學生時,該學生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當魏校長問到坐在后面的周恩來時,他莊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敝芏鱽淼幕卮,使校長為之一震,同學們投去驚異和欽佩的目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得多好,它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魏校長沒有想到,學校里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 他讓周恩來坐下,然后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 币晃荒陜H13歲的少年,為什么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加上他的家庭逐漸衰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冷漠,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說起。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