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怠慢的人生》從個人與他者的角度全方位探討成功和成功學,通過對成功、成功學進行全新的定義,提出新的成功學框架,對成功學的研究主體、成功的評判標準和如何獲得成功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本書還對個人如何獲得成功,以及人類如何面對當前由于人類單極化成功帶來的社會問題、生態(tài)問題作了拋磚引玉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作者簡介: 盤子,本命潘波。江西鄱陽人,1977年生,做過老師,后下海打工,在深圳某IT公司工作近16年,從基層做起,歷任各類崗位,做過分公司總經理、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務。目前為該公司旗下軟件公司的法人兼總經理。曾在《企業(yè)管理》雜志發(fā)表過人力管理類文章。 曾有過兩年左右的離職悟道過程——因起點太低,在工作中感覺不能勝任和不自信,于是決定繼續(xù)求學求知。 《不怠慢的人生》即為本人求知中的思慮結果,旨在為指導后來者少走彎路,并警醒世人認識到人類成功帶來的種種危害。 目錄: 第1章從自卑到自在 也許有人以為,自由自在就是遠離世俗風塵而得到的天真無邪的狀態(tài)。但是,遠離世俗風塵既有可能消極避世,也不合人類群居的社會屬性。今天的社會,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塵世之中,而非塵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覓得這自由自在呢? 第2章成功學批判 通俗意義上的成功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是某一問題的解決或者某一目標的達成;另一種情況是以過程為導向的,是人類普遍認同的某種具有連續(xù)性和標志性的狀態(tài)。 第3章成功學基礎 一切物質都會努力保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以確保自身的存在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綜合二者,缺一不可,這就是成功的基本定義。換一種說法,所謂成功就是保持物質積極的存在狀態(tài)(生命力)和積極的競爭狀態(tài)(競爭力)。 第4章成功學的基本法則 成功就在于持續(xù)踐行所掌握的規(guī)律。把這句話用簡單的公式來表達也就是“成功=規(guī)律×踐行”,翻譯成英文則為Success=Rules×Practice,簡寫為S=RP。 第5章個人成功法則第1章從自卑到自在 也許有人以為,自由自在就是遠離世俗風塵而得到的天真無邪的狀態(tài)。但是,遠離世俗風塵既有可能消極避世,也不合人類群居的社會屬性。今天的社會,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塵世之中,而非塵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覓得這自由自在呢? 第2章成功學批判 通俗意義上的成功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是某一問題的解決或者某一目標的達成;另一種情況是以過程為導向的,是人類普遍認同的某種具有連續(xù)性和標志性的狀態(tài)。 第3章成功學基礎 一切物質都會努力保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以確保自身的存在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綜合二者,缺一不可,這就是成功的基本定義。換一種說法,所謂成功就是保持物質積極的存在狀態(tài)(生命力)和積極的競爭狀態(tài)(競爭力)。 第4章成功學的基本法則 成功就在于持續(xù)踐行所掌握的規(guī)律。把這句話用簡單的公式來表達也就是“成功=規(guī)律×踐行”,翻譯成英文則為Success=Rules×Practice,簡寫為S=RP。 第5章個人成功法則 生是走向死亡的過程。人從誕生開始,就注定了死亡!所以,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在做減法的,是倒計時的人生。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去安排我們的生活,如何去享受我們的人生呢? 第6章世界與均衡 均衡狀態(tài)并非絕對狀態(tài),而是一種相對狀態(tài)。首先這種狀態(tài)是為了保證人類持續(xù)生存的需要,其次這種狀態(tài)是為了滿足全體生命物質的持續(xù)生存需要。既然均衡狀態(tài)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均衡狀態(tài)呢? 第7章對人類成功的反思 生命是可貴的,值得尊重!這是僅僅從生物存活的特征來說的——生命具有不可重復、不可逆的一次有效性。所以,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活著,都應該是一種崇高。 第8章贅言 了解真相我們才能認清事實,正視真相我們才能解決問題。無論真相帶給我們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都應該如是寬容接受。積極的部分,我們要加強學習和持續(xù)踐行;消極的部分,我們要理性分析和坦然面對。 也許有人以為,自由自在就是遠離世俗風塵而得到的天真無邪的狀態(tài)。但是,遠離世俗風塵既有可能消極避世,也不合人類群居的社會屬性。今天的社會,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塵世之中,而非塵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覓得這自由自在呢?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剛生下來的嬰兒狀態(tài),天真無邪,自由自在;另一種是成年后的成人狀態(tài),風塵世俗,而難免束手束腳。人無法保有天真無邪的嬰兒狀態(tài),因為人無法不食人間煙火而存在,基于生存的意識和成長的需要,必然受風塵世俗所包裹和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必然,束手束腳也應當。 然而,許多成年人究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狀態(tài),那就是自由自在。也許有人以為,自由自在就是遠離世俗風塵而得到的天真無邪的狀態(tài)。但是,遠離世俗風塵既有可能消極避世,也不合人類群居的社會屬性。今天的社會,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塵世中,而非塵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覓得這自由自在呢? 11心中的自由和自在 關乎自由和自在的,似乎不在塵世,而在心中。 嬰兒剛出生時,有人對他笑,他就會笑,有人對他發(fā)狠,他就會哭!令他所處舒服,他就安靜,讓他所處不適,他就會哭鬧!《中庸》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嬰兒就是這樣子,沒有偏好,只有需要,一切都追隨本心,隨心所欲!這是多么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只是這自由自在所需要借助的外在條件不少,而嬰兒卻也不自覺、不顧及罷了。這是所有人類初來世間時的一種不自覺的本源狀態(tài),天性如此,天真無邪,雖多束囿,不受塵染,自由自在! 自由和自在的消失 嬰兒逐步長大,家長百般呵護、千般管教,社會熔爐鑄打,染缸浸透,最終長大成人。此時,人們會發(fā)現,原本可愛的小家伙不那么可愛了,隨心所欲沒有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不見了,本心本性不見了——因為他逐漸變得世故了、老套了、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了!于是當初的自由自在隨著嬰兒的自覺慢慢消失了! 嬰兒從不自覺到自覺竟然是這樣一個結果,一定讓自覺的你我感到無語。那么,我們是否應該有更多的不自覺呢?當然不能,我們無法不自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要求我們必須有更多的自覺,我們需要聰明、機靈、狡猾和智慧等與悟性相關的內涵,確保我們在塵世中更好地自保和成長,否則,我們有可能無法長大成人而夭折! 既然不自覺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于自覺中尋得那份安寧,那份自由自在。這實際上是一個過程,從不自覺到自覺是第一階段,再從自覺到不自覺是第二階段。一旦我們能夠突破第二階段,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做到真正的追隨本心、隨心所欲了,也就會真的擁有自由自在了!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許多人終其一生也進入不了第二階段,更不必談突破了。那么,要如何做才能突破第二階段呢? 第一階段的不自覺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狀態(tài),而這一階段的自覺則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建立。不知不覺所以自由自在,而一旦建立自我意識就會感受到各種碰撞和束縛。不知不覺是嬰幼兒的狀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開始建立,我們在認知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自我與世界的關系,尋找自我和世界的平衡。我們一開始總是試圖在客觀世界里找到這種自我和世界的平衡,會做出各種嘗試和努力,但不論我們如何嘗試和努力,我們最終都會感受失敗和受挫。因為,基于客觀世界的嘗試和努力構建的平衡往往都是短暫的假象。比如許多人初期都會以為是出身、相貌、學歷、金錢、經歷等方面與他人的差異導致自己找不到平衡,于是付出種種努力,寄希望于有一天在個別條件上得到改善,生活也變得好起來——比如賺更多的錢。但是,平衡還是沒有建立,或一個條件構建了,另一個卻很遙遠,以至于很容易就失去當初預期的那種平衡——錢有了,內心仍然不自信,不滿足。 捫心自問的自覺 第二階段的自覺與第一階段的自覺有一點區(qū)別,那就是第一階段的自覺是自我意識與客觀世界碰撞的過程和結果,而第二階段的自覺則是純粹的自我意識,是內省和反思的過程和結果。這一階段的自覺往往已從客觀世界剝離出來,走向內心深處,是一種捫心自問的自覺。此時的自覺更多的是對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發(fā)問,自己到底是誰?為什么來到這世界?來到這個世界要做什么?能帶走什么?人只有從這一階段的自覺中走出來,進入到這一階段的不自覺狀態(tài)才能是真正的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才能真正地得到自由,得到自在。這一階段的不自覺狀態(tài)則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充分認知以后構建的與客觀世界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它以自我為核心,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同時對客觀世界保持不偏離、不拒絕、不附庸、不凌駕、不對立的歸一狀態(tài)。認同自我既是獨立的,也是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的!可是要如何才能進入這一狀態(tài)呢? 要進入這種狀態(tài),我們必須首先要從內心里面認可自己、尊重自己、愛自己,這是自愛;進而去認可他人、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是愛人!只有做到自愛和愛人,才能理解第二階段的自覺和不自覺!若能做到自愛和愛人,則無論塵世多少束縛、坎坷、磨煉,甚至是陷阱,我們都能找到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這不是宗教,而是對生命本源的認同和對眾生平等的關愛。 12自愛和愛人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自愛和愛人呢? 這得從人的自卑說起。自卑,是一塊壓垮凡人的頑石 自卑是一塊壓垮凡人的頑石!許多人究其一生都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面,用自卑隱藏自己,包裹自己,怕被別人傷害,于是堅守著自己傷害自己。自卑通常都是比出來的,一如一些家長們總是習慣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以至于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拿自己和身邊的人去作比較?墒牵烁饔挟,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高者高居,低者低位,長短不一,參差不齊,方成多姿多彩世界。然而,就有許多人不甘現在,耿耿于懷,不能欣賞,不能寬容,也更不能放下!于是兩相比較,高下自見,清晰透明,自卑由此而來。 如果不能突破內心的魔障,讓自卑如影隨形,輕則郁郁寡歡,重則抑郁成疾。那么,如何走出自卑心理的陰影呢?要解決自卑的問題,首先要直面自己所處的狀態(tài),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騖遠,總之不僅不能回避問題,還需要正視問題的存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從自知之明而來,自知之明不是明哲保身的退縮,而是直面自己的問題。古人云,知恥而后勇,恥是什么?不是羞恥感的恥,而是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不能、不如、不足”三者的統(tǒng)稱。因為知道自己的“恥”,所以要想辦法“補不能、補不如、補不足”,去奮起面對“恥”,稱之為“勇”。最終做到改進、提升自己所能,規(guī)避、應對不能。 自卑的本意是從低處開始。長沙岳麓書院門前、湖南大學邊上有一座自卑亭。其名取自《中庸》中的“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自卑”二字由來于此,指的是做事情若有高遠的目標,切記要從當下出發(fā),這個當下包括時空條件、社會條件和自身條件,切不可好高騖遠。可見這是多么勵志的一句話,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一句話?墒遣恢绾喂,到今天“自卑”竟然成了消極意義的代言詞語,甚至是個貶義詞了。 回到主題,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知自己的“卑與恥”,則“卑與恥”自消!不能讓自卑成為一種消極情緒而不改變,更不能浸潤其間不能自拔,任由自卑傷害自己!在自知自己的“卑與恥”的過程中,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卑與恥”,一點點去改善自身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對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就會逐步建立起來。于是,自信也就隨之而來! 一個自信的人至少包括三個特征:第一,無論現實多么殘酷,都能夠直面自己的“卑與恥”,即不能、不如、不足;第二,無論生活多么困難,都始終保持著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第三,盡力完善自己,并且始終為他人著想,包括建立積極正面的個人形象。 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的,而自知是打敗自卑的有力武器。一個人如果缺少自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即便建立起自信,也是一種盲目的自信,是刻意回避自卑的虛假的自信,甚至是自卑的遮羞布。一個人只有做到直面“卑與恥”,正視“卑與恥”,才能真的做到自知之明,也才能夠不斷完善自己,建立腳踏實地的自信。 自信是一種能量,一個自信的人不會封閉自己,不會任由世界改造自己、擊打自己、壓迫自己,而是會從中主動尋求改變自己的方式,總是試圖去改變身邊的一切,進而最終能夠影響身邊的一切。無論是能力的完善、事業(yè)的晉升,還是人脈的構建,充滿自信的人總是有著無窮的力量、方法和魅力。當自信成為一種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內在能量時,生命就會變得無比強大,世界也就無比精彩,此時的自己不僅能夠構建幸?鞓返纳,同時也能夠幫助身邊的人,無意間就達到了自強的境界。 自強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強者不是因為來自外界的力量而強大,而是內在的力量在主導。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別人保護,就能輕松面對世間一切;同時,真正的強者不會排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外力來壯大自己,以讓自己更加強大。 自強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生命充分自知之后才會有的一種狀態(tài)。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即便有可能掌握某些高超而又獨特的技能,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因為一旦條件發(fā)生改變,技能瞬間失去用武之地,那么強者就會瞬間變成弱者。所以只有當自強成為一個人的人生狀態(tài),這個人才有可能真正自立于天地之間。 存在的價值 中國古人有“安身立命”的說法,類似于現代人說的“安居樂業(yè)”。但是“安身”容易,“立命”卻很難。安身無非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和得到基本安全保障,而立命是在尋求自身在這個世界的價值和位置。如果說安身是從屋子里走出去,靠自己的能力養(yǎng)活自己(家人)即可的話,那么立命則是從身體的外面走進來,進入到自己的思維世界里去找到和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只有從內在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證明自己與蕓蕓眾生的關系和不同,我們才能有自立門戶的機會和可能。 這里舉個例子,香港功夫巨星李小龍以詠春拳為根基,歷遍世間拳法,尋找破綻,同時不斷挑戰(zhàn)各路高手,通過競技(寧可挨打也在所不惜)發(fā)現自己的弱點,進而完善自己的拳法。如果僅此而止,他也不可能成為一代武學宗師,這個蛻變的關鍵在于他始終不曾停止的哲學思辨,包括他在大學時期的學習和經歷。最終他成功地將武學競技與哲學精神融合到一起,進而提出極簡的、現代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新的武術精神——至簡和截擊,自立門戶,創(chuàng)辦了截拳道。 其實世間萬象都一樣,去偽存真,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確保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最短的,短到比所有人都短,短到他人無法超越,你就可以勝出,因為你最快。而這一點只有李小龍能夠發(fā)現并且融會貫通于功夫之中,將詠春拳發(fā)揚光大,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李小龍之所以能夠自立門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自身不僅有向內探求武學本質的精神,更有走出去通過挑戰(zhàn)一切達到完善自我的強大能力,同時吸引了一大批開明的武術大家?guī)椭。也就是說,李小龍的自立是建立在自強的基礎上的。 自立是一種狀態(tài),它建立在自強的基礎上。一個自身不夠強大,基礎不夠夯實的人,是只能號稱強大的,這種人很容易就會被打倒。自立是生命中一個非常不容易達到的階段。當然,蕓蕓眾生,不是每個人都要靠自立門戶構建生活的,我們還可以有另一種自立的方式,那就是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生活態(tài)度和獨立的生活方式,而不必人云亦云,不必靠做附庸、做傀儡、做寄生蟲而生活,甚至即使只是存在,我們也可以做自己。能夠做自己,也是一種自立。 我始終認為,自愛和自尊是建立在自強自立的基礎上的,至少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一個人沒有做到自強自立,自愛與自尊極有可能都是脆弱的,是被動的。所以,我將自愛和自尊放在自立的后面探討。我們如何做到自愛? 自愛,簡而言之就是愛自己。愛自己,說起來何其簡單,而做到又何其難! 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怎么愛自己?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恥與卑”,我們不能愛自己的“恥與卑”,我們怎么愛自己?假使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恥與卑”,同時能夠正視自己的“恥與卑”,那么我們就自然獲得了自知,也就會在瞬間獲得自信,也就能做到自強自立了。 我們經常見到一個人為了世間的某些情結而欲生欲死,自殘自毀,自暴自棄?蔁o論是賭債也罷,情債也罷,門檻也罷,業(yè)累也罷,面子也罷,勇氣也罷,義氣也罷,沒有任何一種事情較之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我們若不能認可自己生命的重要,又如何能懂得自愛? 先要先學會尊重他人 自尊也如是。一個人要想獲得他人的尊重,必先要先學會尊重他人!而要懂得尊重他人,就要首先從對自我生命的尊重開始。無論你尊重的他人是什么人,他和自我的生命都一樣,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復性、不可逆性的特征,是同樣珍貴的,是平等的!這個他人不管是皇帝老子還是乞丐流氓!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對自我生命的尊重而宣稱如何尊重他人,那都是虛假的,是對塵世規(guī)則的頂禮膜拜,陽奉陰違,而不是對生命本源的尊重!在生命的角度,我們對一個嬰兒和一個老人,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一個自己人和一個外人都應給予相同的尊重,而沒有彼此,沒有偏頗。這個他人無論在塵世中處于何種狀態(tài),其生命與自我的生命都始終保持著相同的本質——都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復性、不可逆性的特征,都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走! 自尊也是至少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甚至是建立在自強自立之后的。獲得自尊的感覺容易,保持自尊卻很難。如果我們沒有獨立的人格,我們就很容易隨波逐流,一旦我們隨波逐流了,我們也就不知不覺間失去了自尊。一個失去了自尊的人是不可能獲得他人更多尊重的,就像“上天助自助者”一樣,不自尊者如何能獲得尊重? 自我,這個與自卑一樣常常變成負面意義的詞語,被誤會多少年。自我,往往被理解為目中無人,目空一切,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墒,自我還有積極的意思,那就是自我精神,它源于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識,建立在自信和自立的基礎上,由自強、自愛和自尊構成,擁有這種精神的人通常是一個擁有健全人格和獨立人格的人,是一個對于社會、生活皆游刃有余的人,他確實有可能我行我素,但卻不會與社會格格不入。 我們通常所說的“自我”,是封閉的、狂妄的、孱弱的、甚至是依附的。而有自我精神的人則不同,他必然是開放的、謙虛的、強大的、獨立的。自我精神如此重要,自我狀態(tài)卻少有人能夠到達。它的建立包括了前面所有探討的“自知、自信、自強、自立、自愛、自尊”全部六個關鍵詞語,缺一不可。自我狀態(tài)是基于一個人對生命的重新認識,對存在的充分肯定,對自身“卑與恥”的積極面對,對自身價值與能力的充分認可,同時對眾生充滿敬畏,總能夠和諧相處,如此人生狀態(tài),才稱得上自我。 紅塵俗世,時空心思,牽絆束縛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若無自我,必然輕易失去立場,輕易改變觀念,輕易隨波逐流,輕易人云亦云!唯有自我能執(zhí)著于內心,包容下天地,能夠化繁為簡,可以游刃有余。 自我是多么值得贊美的人生狀態(tài),因為唯有抵達自我狀態(tài)的人,才能夠真正獲得自由。自我狀態(tài)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鳳凰涅槃;是一種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灑脫;是一種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開悟。要自由,必得自我,得自我,必然自由! 而只有得自由者才能得自在。何謂自在?自在者,天不在、地不在、人不在、物不在、理不在,我亦不在!你如何,他如何,你們該如何如何,我愿如何就如何,一切隨心所欲!得自在者,不在四時,不在地域,不在天物,不在人事,而又應四時,合地域,知天物,明人事,一切順其自然!得自在者,必然自我,必然自由,而又忘記自我,不知自由。得自在者能將自己的生命真正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能化人情物理于了然之間,能淡對紅塵起伏,笑看風起云涌。 自由是一種解脫,而自在是一種天然,自在者知命而不怕死,享樂而無貪欲,熱烈而不自表,奉獻而不自知,如流水奔騰向前,不舍晝夜,卻隨時滋養(yǎng)萬物;似太陽光芒萬丈,發(fā)光發(fā)熱,卻始終溫暖人間。 從自卑到自在,有多少級臺階需要跨越,需要領悟,又有多么漫長的路需要經歷和行走。有人一輩子都走不出自卑的包裹,而有人剎那間領悟自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從自知出發(fā),找到自信,到達自強自立,守住自愛自尊,才能最終獲得自由自在。 塵世牽絆,無法逃遁,唯有順其自然,如行云隨風,似流水無形,終能找到自我。愿我們都能覓得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