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jīng)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目錄
青春的行旅─與白先勇談《孽子》現(xiàn)身公視
《白先勇文集(共五冊)》 書評
《冬夜》之對比反諷運用與小說氣氛釀造
《孤戀花》的幽深暖昧含義與作者的表現(xiàn)技巧
《國葬》的象征性、悲悼性與神秘性
《花橋榮記》的寫實架構與主題意識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之喜劇成分
《梁父吟》影射含義的兩種解釋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之語言、語調與其他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里的隱喻與象征
《秋思》的社會諷刺和象征含義
《思舊賦》里的氣氛釀造
《歲除》之賴鳴升與其“巨人自我意象”
《一把青》里對比技巧的運用
《永遠的尹雪艷》之語言與語調
《游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義
20年後與「孽子」面對面
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北人》之主題探討
白先勇談同性愛
從圣芭芭拉到舊金山——加州訪白先勇
附錄:從《臺北人》的缺失說起
結構:寫實構架中的視點交錯與焦點輻射——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