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傳記


作者:傳記     整理日期:2013-06-02 12:05:04


  
  處女作失而復得 魯彥周喜出望外
  
  一本書,一個夢,50年……
  
  王茶  “這不僅是一篇我最早寫的小說,更是我年輕時代的一個文學夢想”  故事發(fā)生在不久前老作家魯彥周夫婦從安徽來上海的小住期間。一年前,他的兒子魯書潮、兒媳王麗萍夫婦調到了上海。老兩口這次來一是探親,二是看看他們在上海的許多老朋友。魯彥周的文學和電影創(chuàng)作,從50年代開始,就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他的電影《三八河邊》、《春天來了》、《鳳凰之歌》以及后來轟動全國的《天云山傳奇》都是上海拍的,而他的多部長篇小說,如《春前草》、《彩虹坪》、《陰陽關的陰陽夢》等也都是在上海出版的。來上海,是魯彥周心里一件特別高興的事情! √旌诹耍瑑鹤訒毕铝税唷R换丶,就問:爸爸,你過去是不是寫過一個小說,是用毛筆寫的,用的是毛邊紙,有十幾本。  魯彥周吃了一驚,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魯書潮說,今天開會,葉辛老師也在,他說作協(xié)在整理舊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舊書稿,其中就有你的一部,大約有十幾本,好像是一部長篇小說,用毛筆寫的,還是一筆一劃的呢?是不是有這回事?  聽到這個消息,魯彥周激動地說:是有是有?  魯彥周連忙拿起電話,往葉辛家打電話,可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忙音?后來才知道,因為太激動,撥錯了一個號碼?。就這樣撥了好久,還是沒打通。于是他自言自語:是電話沒掛好吧?  放下電話,魯彥周仍然十分興奮。大家問,你那篇小說是寫什么的?魯彥周想了好半天,搖頭說,好像是寫抗戰(zhàn)勝利到解放前夕一些年青人的故事,具體什么內容,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清了,大概有50多年了! ∧鞘1949年,魯彥周所在的部隊南下,他是一心想跟部隊南下的,可是地方行署要留一批干部支援地方,他又是安徽人,所以名單中就有他,隨后就到一所革命大學學習。不久,生了病,當時沒有醫(yī)療條件,他被批準回老家治病和休養(yǎng)。他就利用這段時間,寫了這部長篇小說,前前后后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他還記得當時住的是一間大草房,四面透風,點的是菜油燈。  不久,魯彥周病愈回皖北行署。到了合肥后,便將稿子投到上海的《小說月報》,沒多久,收到回信,信中說《小說月報》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準備?,所以小說不能發(fā)表了。接到信,魯彥周就回了一封信,要求當時的編輯部把書稿返回,不知什么原因,上海方面沒有回信。等了一些時間,他也就慢慢地忘記了,后來工作一忙,這事就放在腦后,他也沒有再指望能見到這部小說了,所以,以后別人問他處女作是哪一篇小說,他也沒提這篇小說,“又沒有對證,怎么說呢?就只好不提它,但心里面還是有一個小疙瘩的,那部小說,好像石沉大海了!焙髞眙攺┲馨阉奶幣骶投槭1954年在上海的《文藝月報》上發(fā)表的一個小說,名叫《云芝和云芝娘》! ]想到事隔50年,在上海,居然又找到了這篇小說。他感嘆道,“這不僅是一篇我最早寫的小說,更是我年輕時代的一個文學夢想”……那時候,魯彥周22歲! ∷幌伦颖鹞母迳钌畹赜H了一下  第二天,魯彥周一大早就給葉辛打電話,葉辛介紹說,作協(xié)在翻修那棟美國式的老樓時,在四樓的資料室里發(fā)現(xiàn)了這部書稿,當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別的有價值和有意義的資料和手稿。這批東西之所以在文革中沒有被處理掉,是因為文革時期,資料室被封起來了! ∪~辛說現(xiàn)在稿子存在作協(xié)的保險柜里呢?并約好16日見面。  9月16日,魯彥周一家一起來到一個飯店,在座的還有徐俊西、葉辛、趙長天,和《文學報》記者。魯彥周和在座的幾位都是老朋友,所以一見面,就問葉辛稿子帶來了沒有?葉辛笑瞇瞇地說,當然帶來了,現(xiàn)在我是完璧歸趙。說著,就很鄭重地把書稿交給魯彥周,魯彥周一時有點說不出話來,他雙手接過書稿的一剎那,眼里竟有點淚光……他將文稿抱在懷里,先慢慢地拿出一本,看了看,又拿出一本,再看看,然后,連聲說:就是它?就是它?又說,太好了,太好了?反反復復就這幾句,一下子,這個古稀老人竟做出一個叫人意外的動作,他一下子抱起了文稿深深地親了一下?他說,千言萬語,只化作一句:太感謝你們了?  在這部名為《丹鳳》的小說里,22歲的魯彥周寫了很多激情昂揚的詩  回到家,一家人圍攏過來,大頭小頭擠在一起,看著這些書稿。一共是十一本?原為十二本,現(xiàn)缺一本?,用的是十六開的毛邊紙,每本大約40頁,紙已發(fā)黃,顯得很薄很軟,有點淡淡的書卷味,正反兩面都用小楷毛筆寫得滿滿的,字跡工整,一筆一劃,十分秀氣的繁體字,全是豎行,每個字都如黃豆般大小,第一本封面上還畫了個圖案,寫著兩個正楷字:“丹鳳”,這大概就是書名了,下面寫著“作者:彥周”。魯彥周在讀書的時候,學校里辦了一個刊物,由他主編,名字就叫“丹鳳”。書稿的每一本都用棉紗線仔細地裝訂,線頭接得十分整齊。這都是魯彥周自己動手裝訂的?  魯彥周回憶說,當時我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參加革命,熱情洋溢,那時的年輕人都是那樣,朝氣十足,現(xiàn)在看起來很幼稚,可當時就是這樣的?我當時能執(zhí)著地寫這部長篇小說,也是對文學忠誠的夢想吧?  看到有幾本邊上還殘留著火燒的痕跡,魯彥周感嘆地說,真是劫后余生啊?不容易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魯彥周在自序中寫道:完稿于1950年9月13日,而我們拿到這部書稿的時間是2000年9月16日,中間,隔了整整的50年?  這部小說寫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皖南的一個地方的人民重新辦學校的故事,這個題材在今天讀來,仍有新意。故事里的人物眾多,有知識分子,有農民,有可愛的女人……很有趣味的是,居然還會寫很多的詩在小說里,這在他以后創(chuàng)作中,真是不多見的,有的詩甚至寫得激情昂揚。譬如:“光明被逼在遠方,黑暗籠罩著海洋,聽不見晨鐘叮當,聽不見喪鐘叮當,困倦到哪里去躺?這飄緲的浮生,到底要到哪兒安放?”魯彥周說,有的章節(jié)讀來,真是很幼稚,但是有個把章節(jié),如果現(xiàn)在單獨拿出來發(fā)表,也是可以的,因為主要寫的是人的命運,寫人的情緒……  魯彥周把這部書稿鄭重地放好……他說他要留著,看著! ∫槐緯,一個夢,50年……歲月如歌?  ?摘自《文學報》9月月末版王茶文





上一本:何鴻燊傳 下一本:天涯棋客——我們漂泊的圍棋生活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傳記的作者是傳記,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