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轳T牧收獲 5年前的這個季節(jié),馮牧遠行,留下了百萬字他還沒有來得及整理的手記。把那些匆忙寫在本子上的潦草字跡辨識出來,很費了些時日,F(xiàn)在,360萬字的書稿,已經(jīng)整理就緒,明年二月馮牧80誕辰之際,他的文集即將出版。雖然,一部文集乃至整套全集,也未必能完整體現(xiàn)一個文人一生為人作文的全部。但是,在那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畢竟熔鑄著一位作家一輩子的心血精神。是的,在文學園地上,馮牧像一頭忠誠于職守、馴順而倔強的老黃牛,辛勤地耕耘了一輩子。他所發(fā)現(xiàn)與扶持的文學新人,歷經(jīng)幾代,遍布全國,大都已經(jīng)成為名家,而他自己一直沒有出過文集。如今我們?yōu)樗斋@,他已遠行5年。 于是,面對這份原稿,我便生發(fā)感慨。首先想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耕耘的一生,而且一生但問耕耘。生前當然隨時隨地也會得到這樣那樣的收獲,然而真正的收獲卻總是在身后才能最終取得。歲月無情人有情,歷史就是在一代又一代薪盡火傳的耕耘與收獲中行進的。隨即我想到:真正的收獲,又并非完全是個人的所得,而是他留給后人的一筆遺產(chǎn)。作家的遺產(chǎn),自然就是表現(xiàn)為文字符號的紀念碑了。從而我又想:紀念碑式的文字,跟暢銷的讀物不可同日而語。暢銷讀物流行一時,卻未必能傳之永久。而能傳之永久的著作,則又未必有眾多讀者。它們只是一種文獻,用得著時才查閱的。 馮牧文集,就該算是這樣的書了。當今之世,如果不是有一筆專項基金支持,這套書恐難得出版?梢韵胍姡@套書出版后也不會有多少人去買它。但當人們想要了解40到90年代中國文學的歷程時,就會把這套馮牧文集作為一種難得的重要的參考資料。因為,馮牧不僅是一位評論家、散文家,而且更重要的,他是我國文學工作的一位領導者。作為領導者,他的評論,不得不帶有所謂“正統(tǒng)”的、“官方”的色彩。一方面,為我國文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他本人的評論個性卻又必然會受到相應制約。作為散文家,他的散文所受制約,就更深重了些。這是我在他的收獲季節(jié),感受到的別樣滋味。 而被人親切地戲稱為“馮霞客”的他,用自己雙腳在云南步行地方最多的文人,原是一位大自然的守護神。他留下的手記里,最真誠、最珍貴的文字,就是關于云南山川草木、鳥獸魚蟲最直觀、最純情的記述。 (摘自2000年11月11日《文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