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過程 作者:陸永昌 外國文學的翻譯,影響頗大,可爭論也是最多,不少爭論,隨著歷史的變遷,細節(jié)在人們的印象中變淡,可是“牛奶路”一事,一直為人們難以忘卻,至今被認為是翻譯界中的一大笑話,一談到對外國文學生吞活剝,或者幼稚可笑時,常常總是以“牛奶路”為戒。 那是本世紀30年代初發(fā)生的一場“信”與“達”辯論中的事,辯論期間,魯迅曾作詩一首:“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提及趙景深教授(俗稱趙老爺)將天空中一道“白色的光帶”(“Milky Way ”)直接譯成“牛奶路”。也正是這個“牛奶路”,多少年來一直把趙老爺釘上了恥辱柱。 后來,為了避免重犯“牛奶路”錯誤,人們常在翻譯中把外國文化不同的表達方式換成中國的表達模式,即隨鄉(xiāng)入俗,比如把國外的“流著鱷魚的眼淚”譯成“貓哭老鼠——假慈悲”,把“七次量衣一次裁”譯成“三思而后行”,甚至連翻譯的外國文學中也出現(xiàn)“說曹操、曹操到”,等等。 其實,這里有誤區(qū),那場爭論的實質(zhì),是如何看待“信”與“達”,魯迅先生是“唯信是上”,提出“直譯”,甚至提到過“硬譯”,他要求翻譯“保持原作的風姿”,他說:“……如果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它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的洋氣,”而趙景深則主張“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他把“Milky Way ”譯成“牛奶路”,是一種直譯,可見,這“牛奶路”與當時爭論的焦點并沒有特別聯(lián)系。因此可以說,盡管魯迅先生提出“牛奶路”問題,但絲毫不能說明魯迅先生反對直譯,反對原汁原味的翻譯。當然毫無疑問,翻譯時假如把“Milky Way ”——即我們所說的“銀河”而直接譯成“牛奶路”時不加任何注釋說明,在讀者中必然引起紊亂,如果這樣,引起非議也純屬自然。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在我們按“常規(guī)”將“Milky Way ”翻譯成中國人所說的“銀河”后,讀者必定以為,西方人對天空中“白色的光帶” 的認識思維與我們的思維是一模一樣,盡管英美人對“銀河”的解釋與我們差不多:“The pale White band of stars that can be seen across the sky at night ”(夜空出現(xiàn)的一道白色星帶),但從思維上與我們大相徑庭,他們把它稱為“牛奶路”,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這與他們生活環(huán)境以及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如翻成“銀河”,并沒有把這深層次的色彩表達出來。因此,筆者認為,文學翻譯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思想,還必須再現(xiàn)其中包括思維方式差異在內(nèi)的所有色彩。 各國文化,千姿百態(tài),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形成了各自帶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文化。比如,中國人見面說“您身體很棒”,而對俄國人說身體棒,他們會馬上敲敲桌子,或者連吐三聲“呸”、“呸”、“呸”,來除破晦氣。要是生孩子,你說俄國人的孩子長得漂亮,身體結(jié)實,而俄國人認為這會給小孩帶來不幸;在談到說誰、誰正好來時,俄國人說:“說到狼,狼就到”,英國人說: “說魔鬼,魔鬼到”,法國人說:“一說到狼,就看到狼的尾巴”,意大利人說:“剛說到狼,狼就趴在你的背上”,而我們則說:“說曹操、曹操到”,有的地方還說:“說王八,來了鱉”;在表示小題大作時,我們喜歡說“把芝麻說成西瓜”,俄國人說“把蒼蠅說成大象”,英國人說“把鼴鼠當成了大山”,德國人說“把蚊子說成大象”,而西班牙人則說“把跳虱說成大象”;一般獵人出去打獵,我們總會祝他“滿載而歸”,而有些國家的祝語是:“連一根絨毛都打不著”;在說動歪腦筋時,俄國人說:“拉的是孩子的手,動的是孩子媽的腦筋”,英國人說:“許多人都是因為喜歡保姆去吻孩子”,法國人說: “貴婦人都是因為愛騎士而去吻他的侍從”,德國人說:“吻的是孩子,想的是孩子的媽”,中國人則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國人看重龍,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望子成龍”,成語“藏龍臥虎”、“攀龍附鳳”、“生龍活虎”等都表示出對龍的崇敬,可西方人把龍看成是妖怪,看成是殘酷的人。這就叫做不同的文化。 筆者認為,一個翻譯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翻譯,就要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了解,其中包括文化的了解,思維的了解。讀者需要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譯文,而不是變了味的譯文。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盡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這種特色與差異。 正是各國文化的民族差異與特色構(gòu)成了世界色彩斑斕的文化,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原汁原味的翻譯會促進民族文化的豐富。中國近代文化,現(xiàn)代漢語無論詞匯,還是其表達方式都大量吸取了外國的東西,如今“條條大路通羅馬”,“時間就是金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山與山永不相遇,人與人總會相逢”、“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等等,都成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 原汁原味的翻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將會越來越高,因為認識的程度,接受的程度,決定著原汁原味翻譯的程度。假如說20世紀早期的中國,那時,由于中國與國外的交往聯(lián)系甚少,對外國的東西一無所知,或者說了解很少,看外國文學作品,有很多東西是要從中國的概念上去認識,去理解,而如今,情況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經(jīng)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頻繁,相互了解的途徑眾多,人們的視野擴大,接受能力強,因此對外國文學翻譯要求也空前提高,人們要求翻譯要更精確,更貼切,更原汁原味,更有外國情趣,要求翻譯文學應是更高意義上的文化翻譯?梢韵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21世紀的來臨,文學翻譯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對原汁原味的翻譯要求將會更高。 因此,可以這么說,文學翻譯就是促進各國人民了解的過程,相互學習的過程,就是再現(xiàn)外國文化原汁原味的過程。 ---------- 中華讀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