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晃晃悠悠,駛過了千年,我們認(rèn)識了孔子,卻遺忘了孔丘,教科書上寫滿了他與學(xué)生們的故事,卻無人懂得他們?nèi)松谋瘹g。一個老師,一群學(xué)生,一段歷史,無數(shù)人生,在本書一篇一篇的故事里,我們認(rèn)識了那個追逐理想的孔子、講義氣的古惑仔子路、安靜的佛系男生顏回、富二代子貢、老干部冉有、直男癌子張等等…… 第一章 孔子 理想三旬 一 老人駕著馬車駛來,駛過暮色蒼白,一顛一顛,離開了自己的祖國。 落魄的身影,滄桑的眼眸,凌亂的頭發(fā),緩慢的步伐。 可偏偏卻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氣神兒。 很奇怪,怎么毫無違和感? 前途未卜,長路漫漫,沒人知道這條路的盡頭是盛大還是荒蕪。 又或者,根本就沒有盡頭…… 可老人還是義無反顧地上了路,留給了歷史一個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 他并不是一個人。 在他的身后,有一群年輕人,他們神態(tài)各異,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哈欠連天、有的神采飛揚(yáng)、有的患得患失……卻無一例外地都選擇追隨他,那是老人的學(xué)生們。 這一幕,逐漸泛黃,就此定格,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剪影,伴隨著那破舊的羊皮紙卷,成為每個中國人最久遠(yuǎn)的記憶。 老人的名字叫孔丘,我們叫他孔子。 那年,他五十五歲。 此刻的他,大概不清楚,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西邊有一個叫釋迦牟尼的僧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佛之國度放棄了王位,帶著袈裟禪杖苦行世間。 在更遙遠(yuǎn)的西方,還有一個叫柏拉圖的哲人,為了心目中的烏托邦,也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游學(xué)生涯。 韓寒說:“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孔子、釋迦牟尼、柏拉圖卻可以挺直腰桿地說:“我觀過! 這三個在紅塵中踽踽獨(dú)行的旅者,在他們各自的旅途中,看到了不一樣的風(fēng)景。 而后來,我們也知道了。 這三個為了理想把人生都壓上也不怕賠了本兒的傻瓜,終究是創(chuàng)造了三個不一樣的世界。 二 那是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時代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列國的諸侯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敢稱霸我稱王,到處都是亂臣賊子,各地都是兵荒馬亂。 殘酷的現(xiàn)實在肆無忌憚地喧囂,未來躲進(jìn)了厚實的烏云里。前路漫漫,人們失去了方向,也看不見希望。 大家渴望圣人出世,刺破云霄,為這片大地帶來久違的光明。 他降生了。 他當(dāng)然不叫孔子,他的原名叫孔丘,字仲尼,后世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孔老二。 他是個私生子,從記事起就沒見過父親。 曲阜的貧民窟里,他與母親相依為命。 孤兒寡母要吃飯,為了養(yǎng)孔丘,母親起早貪黑地出去打工,等孔丘漸漸懂事后,也開始出去干一些零活兒,賺點(diǎn)零錢補(bǔ)貼家用。 當(dāng)時,一旦別人家里有人去世,要舉辦葬禮,小小的他就用腦袋頂個禮器,跑去當(dāng)助祭,能掙不少錢。 在日復(fù)一日的助祭活動中,小孔丘的內(nèi)心里,仿佛有一塊沉睡的地方逐漸蘇醒了。 孩提時代的他不去玩秋千,不去捏泥巴,而是喜歡獨(dú)自一人在案子上擺弄著俎豆,搗鼓著禮儀。 有孩子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個都咋咋呼呼:“哎喲,快來瞧瞧,這個家伙居然在擺禮器!這是貴族們才能做的事,他還真把自個兒當(dāng)大人物啦?” 他們都在哄笑,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甚至笑出了眼淚。 住在貧民窟的孩子研究什么禮儀?窮人就該有窮人的樣兒,賤命還想活出貴族的范兒? 孔丘氣得滿臉漲紅,掄起拳頭打他們,可對方人多,他雖然個子大,但雙拳難敵四手,好虎架不住狼多,他被對方揍得鼻青臉腫。 晚上他趴在床上,一邊摩挲著青一塊紫一塊的傷口,一邊嘶嘶地倒抽著涼氣。他不是很明白,為什么那些孩子要笑話自己。 難道因為自己生來貧賤,所以就要認(rèn)命嗎? 不,他不認(rèn)。 …… 八歲那年,孔丘進(jìn)入了貴族學(xué)校。 原先笑話他的孩子們個個都目瞪口呆,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原來,孔丘的身份是貴族。 他的父親是一個貴族,只是在他三歲那年,父親就已經(jīng)過世。不久后,地位低賤的母親被正室夫人趕出了家門。 可孔丘依舊繼承了父親貴族的身份。 所以,他是個生活在貧民窟里的貴族,可以進(jìn)入貴族的學(xué)校讀書。 可是,貴族的孩子們出行都有車接車送,他卻要起個大早背個小包徒步上學(xué)。貴族的孩子仆從如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卻要干臟活兒累活兒,臉上身上都臟兮兮的。 貴族的孩子吃的是山珍海味、玉盤珍饈,他卻只能眼巴巴看著人家大吃大喝,然后從破舊的口袋里掏出硬邦邦的餅子充饑…… 衣衫襤褸的他杵在一群光鮮亮麗的貴族里,畏畏縮縮、局促不安,手都不知道怎么放,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 貴族家的孩子們厭惡地瞧著孔丘。蓬頭垢面、土里土氣,這樣的人怎么能和我們一起上學(xué)? 回到家里,貧民窟里的孩子們雖不敢再像以前那樣欺負(fù)他,也會對他露出諂笑,但在那些笑容里,明顯能感到一種無形的疏離。 平民們仰望他、敬畏他,而真正的貴族卻又瞧不起他。 他成了一個矛盾的存在,因為他似乎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平民。 亦或者…… 他既是貴族,又是平民。 所以,他是獨(dú)一無二的。 這一切,孔丘都懵懵懂懂。他曾經(jīng)不明白,隔壁的老王不學(xué)習(xí),對門的翠花兒也不學(xué)習(xí),為什么就我要學(xué)習(xí)? 直到十五歲那年,他終于琢磨過味兒來了。 別人家的孩子是平民,不是不學(xué)習(xí),是學(xué)了也沒什么用,而自己雖然在貧民窟里長大,身份卻是貴族,學(xué)習(xí)還真的有用! 這個小伙子覺醒了。 原來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yuǎn)方。 圣人?他可沒想過,他只想出人頭地,混出個模樣,讓別人不再瞧不起自己。掉了毛的鳳凰也依舊是鳳凰,住在貧民窟里的貴族也依舊是貴族,還接了點(diǎn)兒地氣。 十七歲的時候,含辛茹苦把他養(yǎng)大的母親,沒能等到他出人頭地的那天,就永遠(yuǎn)地閉上了疲倦的眼睛。 舊鐵皮往南開,愛的人已不在。 他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形單影只,手足無措。 這個陌生的世界,在等著他去探索。 沒人會相信,此刻這個舉目無親、怯生生的少年,在將來,整個中國都籠罩在他的思想之下,無數(shù)的君王、貴族、士人、百姓都會跪拜在他的畫像前,對他頂禮膜拜…… 至少在當(dāng)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成了被選中的孩子。 畢竟他連報名費(fèi)都沒交。 三 孔丘母親死后,他把母親的棺材停在了五父之衢。 他向人打聽,自己的貴族父親埋在哪兒。 母親是平民,與身為貴族的父親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父親死后,母親為正室夫人所不容,被趕回了老家闕里。 母親生前一直不肯對孔丘多說父親的事。但孔丘從母親年復(fù)一年的守望中,他看出了母親希望與父親在一起。 孔丘想為母親完成這個愿望,他要讓父母團(tuán)聚,哪怕是在黃泉路上。 他從一個好心的老奶奶口中,得知了父親墳?zāi)沟乃诘。他打算合葬父母?br/> 可是《周禮》的條條框框規(guī)定,她母親是賤民,沒有名分,也沒資格和身為貴族的父親埋在一起。 那就不遵循《周禮》了! 孔丘同學(xué)發(fā)揮了極強(qiáng)的主觀能動性,他先大張旗鼓地把母親的棺木淺葬在亂葬崗,做出一副已經(jīng)把母親下葬了的架勢,用來掩人耳目。 等到鄰里街坊都以為這件事過去了之后,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十七歲的孔丘偷偷一個人跑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亂葬崗,把他母親的棺木給刨了出來,抬上架子車,一路火花帶閃電地拉到了孔家祖墳,在父親的墓旁挖了一個墓穴,將母親安葬了下去。 整套計劃,神不知鬼不覺,表現(xiàn)了一個十七歲少年膽大心細(xì)的優(yōu)秀特質(zhì)。 這就是孔丘。 無論后世的人如何為他精心打扮,為他披上一層連他自己都感到臉紅的新裝,讓他看起來仿佛天生就是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 可少年時的他,就是這么的“不著調(diào)”。 …… 孔子是個出了名的吃貨。 他在吃上面很有講究,我們不妨看看這吃貨的要求: 食物過期了,不吃。(可以理解。) 食物顏色、味道不對,不吃。(這種情況不是有毒就是放壞了,可以理解。) 烹調(diào)的火候不對,不吃。(勉強(qiáng)可以接受。) 季節(jié)不對的,不吃。(這個可就傲嬌了。) 肉切得不好看,不吃。(你這么挑食真的好嗎?) 作料放得不恰當(dāng),不吃。(美食家?) 吃肉的量不要超過吃米面的量,酒可以隨便喝,但別喝醉。(少吃肉,多喝酒?) 從市面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您家里有珍藏品?) 每餐必須得有姜,但也不多吃。(愛好還是很獨(dú)特的。) 綜上所述,孔子是一個傲嬌的美食家,而且極其挑食。不過,至少在年輕的時候,家庭經(jīng)濟(jì)條件不允許他這么奢侈。 但依舊無法改變他靈魂深處的吃貨基因啊。 所以,當(dāng)魯國的執(zhí)政季孫氏要宴請曲阜城內(nèi)的士人時,他一聽到消息,嘴里就直流哈喇子。 他迫不及待地跑去蹭吃蹭喝。 可他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自個兒還在守孝。 根據(jù)《周禮》規(guī)定,父親死后,守喪三年,母親死后,守喪一年,居喪期間,披麻戴孝,杜絕一切娛樂活動。 一襲喪服的他,格外扎眼。 孔丘被季孫氏的家臣陽貨給攔在了門口。 陽貨看向他的目光很輕蔑,語氣也很不屑:“我們家主人宴請的是士,可不是請你!” 四周傳來貴族們的一陣哄笑:看看這個粗布麻衣的小子,連《周禮》都不懂,居然還想和我們一起赴宴,簡直異想天開。 孔丘鼻子一酸,只能低下頭,一邊尷尬地笑,一邊掩著面趕緊走開。 他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就算擁有貴族的血統(tǒng),他們還是看不起自己。 沒有貴族認(rèn)同他,平民也與他有著一層看不見的隔膜,他似乎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心頭委屈,卻不知道找誰去訴說。 他在街道上走得越來越快,穿越人海,漸漸變成了奔跑,豆大的淚珠不爭氣地啪啪往下掉,他放聲哭了出來。 其實,他還是個孩子。 他回頭深深地看向那群飲酒作樂、醉生夢死的貴族們,他們嘲弄的笑容清晰地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中。 年少的他大口地深吸了一口氣,對著天空發(fā)誓: “今天你們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要你們高攀不起!” 所以,現(xiàn)在還是把喪期給守完吧。 四 當(dāng)時光繞過幾場花開,他也長成了一個雄姿英發(fā)、昂藏七尺的男兒郎。 在宋國,他戴上章甫之冠,穿著殷商的服飾,迎來了自己的成人禮,同時,娶了一位與他同姓的女孩子為妻。 《周禮》曰:同姓不婚。 子曰:懶得理你。 他不管不顧,毅然決然地牽起了那個女子的手,毫不忌諱世俗的眼光。誰叫他是個“不著調(diào)”的呢? 二十歲那年,他們夫妻二人有了愛情的結(jié)晶。 他作為魯國的士,依照慣例,國君賜給他一條鯉魚作為慶祝的禮物,他感激涕零,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 有了孩子的他,漸漸收了心,為當(dāng)時的權(quán)貴季孫氏看倉庫、喂牲口,老婆孩子熱炕頭,安安穩(wěn)穩(wěn)、衣食無憂。 總以為他會本本分分地過完這一生,在歷史上不留下任何痕跡,沒有人知道他曾經(jīng)存在過,就這樣慢慢老去,把碌碌無為看成平淡是真,明明蹉跎了歲月,卻還自我安慰說這是成熟,是覺悟,是看透人生。 反正就是不承認(rèn)自己已經(jīng)舍棄了自我,變成了一條沒有理想的咸魚,忘記了年少時也曾經(jīng)仰望過那片萬里之上的浩瀚星空,而如今只知道混吃等死,甘愿淪為蕓蕓眾生。 他沒有,就在他拿起那本自己曾經(jīng)厭惡的《周禮》時。 他看到了一個美好的世界,那里有寬厚仁慈的君王,有賢明知禮的諸侯,有奉公守法的貴族,有安分守己的平民,那里的所有人都崇尚道德,遵守禮儀。那里沒有鰥寡孤獨(dú),那里沒有兵荒馬亂,那里的貴族們其樂融融,那里的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條、盡善盡美。 他喜歡那個世界。 在他的記憶里,那個美好的世界曾經(jīng)是存在過的,它叫西周。 也不知何時起,他不再滿足于僅僅是對那個世界的憧憬。 他幻想著…… 用自己的雙手,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那樣的世界。 五 曲阜城里一家私立學(xué)校開張了,學(xué)校只有一位教師,是個三十來歲的中年人。 學(xué)校唯一的教師打出招牌:只要帶著十束干肉來見我的,不管什么人我都會傳授給他知識! 教師姓名:孔丘。 周圍的人不理解他,明明有著不僅溫飽還能大步流星奔小康的生活,卻偏偏要改變,看著吧,遲早得栽跟頭。 他充耳不聞,只管埋頭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 在當(dāng)時,接受教育是貴族獨(dú)有的權(quán)利,平民是沒有資格學(xué)習(xí)知識的。 可他不認(rèn)同,就是要干。 他說:“有教無類! 誰說貴族就一定是君子,平民就一定是小人?又是誰說,春秋是屬于貴族們的舞臺,平民永遠(yuǎn)只是臺下的看客? 他偏偏就要把平民也推上歷史的舞臺,與這些貴族們一較長短爭爭看! 誰叫他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 …… 慕名來拜他為師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每天他都會圈上一波粉絲。 還有的人可能只是聽了一堂課就走,連干肉都沒給,可他卻毫不在意。他認(rèn)為有朋自遠(yuǎn)方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傳聞他有弟子三千,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層;他們有的是貴族,有的是農(nóng)夫,有的是商人,有的是雜役…… 可他從來都一視同仁,所以,縱然他的學(xué)生中有的人比他還要尊貴,卻都無一例外的尊敬他、愛戴他。 他們不再喊他孔丘,而是親切地稱呼他:孔子。 他殺死了那個叫孔丘的過去,開拓出了一個叫孔子的未來。 六 第一個給他當(dāng)頭棒喝的,是另一位圣人:老子。 洛邑,大周王朝的首都,一座輝煌消散了很久的城市。 那一年的孔子,不知道什么叫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他只懂得意氣風(fēng)發(fā)、斗志昂揚(yáng)…… 在一個貴族學(xué)生的幫助下,魯昭公資助他來洛邑深造學(xué)習(xí)。他聽說在洛邑這座城市,有一個叫李耳的大學(xué)者,人稱老子,是天底下最有學(xué)問的人。 那一天,年輕氣盛的孔子,見到了老子。 老子果然很老,而孔子還很年輕,雖然大家后來都是圣人,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年紀(jì)的差異,讓彼此境界相差甚遠(yuǎn)。 所以,這兩位圣人的見面,并沒有大師說禪、名家論道那么富有意境。 只是單方面的訓(xùn)話。 老子言辭侃侃,幾乎否定了孔子的一切,云淡風(fēng)輕。 最后告訴孔子:學(xué)會放棄。 他看出來了,孔子是個固執(zhí)的人。這樣的人一旦認(rèn)準(zhǔn)了一個方向,那么他永遠(yuǎn)都會在路上。哪怕這條路上荊棘叢生…… 孔子表面上唯唯諾諾,實際卻是左耳朵進(jìn)右耳朵出,后來也并沒有做到。 最后他的下場也和老子的預(yù)想一樣,充滿了苦澀與挫敗。直到周游列國結(jié)束后,孔子受盡了苦難,才漸漸地理解了老子當(dāng)年對他說過的那些話。 但是,如果當(dāng)初孔子聽了老子的話,那他還是孔子嗎? 老子與孔子還是有區(qū)別的。 所以道家與儒家也是有區(qū)別的。 一個出世,選擇頭戴金箍、立地成佛。 一個入世,選擇大鬧天宮、寧為玉碎。 那么,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究竟哪個正確? 其實,從來沒有正確與否,只是不同的選擇而已。畢竟每一種選擇,都有每一種選擇的精彩,也有每一種選擇的無奈。 如果在命運(yùn)的離合點(diǎn),前方是不可逾越的險阻,你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 老子與孔子的答案不同。 一個適應(yīng)現(xiàn)實,一個改變現(xiàn)實。 或許,在年輕時你也遇見過如老子這樣的長輩,為你講述著自己總結(jié)的人生感悟?墒,人生的感悟并不是技能,它是學(xué)不會的,所以道理我們聽懂了,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們無法得知,他們輕描淡寫的每一句話,背后究竟經(jīng)歷了怎樣的故事。 要理解那些話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靠自己親身去體驗一番。 當(dāng)年華逝去、歷經(jīng)坎坷,飽嘗其苦其澀,才會明白,當(dāng)年長輩們到底是在殷切囑咐什么…… 然后,我們又得了健忘癥,嘮嘮叨叨地把這些話告訴我們的下一代,期盼他們能少走點(diǎn)彎路…… 而老子對孔子的殷勤囑咐,又何嘗不是如此? 孔子終究還是離開了洛邑。 其實,我們有理由相信,老子年輕時必然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只是在現(xiàn)實的磨難下,他選擇了逃避。 他活得瀟灑、快樂,但心中依舊困惑,對于曾經(jīng)的夢想,他既慶幸自己沒有賭上一切,又遺憾自己沒有賭上一切。 不知他看到孔子離去的背影,是否能想起昔年的自己,也曾鮮衣怒馬少年時,一日看盡長安花? 七 孔子的學(xué)校越做越大,收的學(xué)費(fèi)越來越多,在魯國也小有名氣,他成了許多人羨慕的對象。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他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卻突然放棄了朝九晚五,選擇了詩和遠(yuǎn)方。 他丟下了前途無限的學(xué)校,打點(diǎn)行裝,去了齊國。 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一輩子只能是一個教師。 他還有夢想。 他希望自己可以從政。 他不愿再做那夜里聽歌的小孩,他討厭這個崩壞的世界,渴望歌聲里那個安寧、愜意的美好家園。 在齊國,他見到了齊景公。 他兜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說,一個理想的國度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角色,只有我們每個人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國夢才會實現(xiàn)。 齊景公說:“你很有想法。” 然后說自己年紀(jì)大了,只想安度晚年,您還是哪兒來的回哪兒去吧。 他被拒絕了。 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偶遇了一個樂師在撫琴奏樂。那是《韶》音,叮叮咚咚的音符從樂師的指尖淌出,滲入他的心里,哀哀戚戚、空靈憂傷。 他不禁停住了腳步,靜靜聽著,如癡如醉,三月不識肉味。 樂師看向這個奇怪的人,有些疑惑,自己在齊國演奏這首音樂幾十年了,只有這個人有所感觸。 他輕嘆:“身邊沒有一起能聽懂這首曲子的朋友,你一定很孤獨(dú)! 轉(zhuǎn)身即逝間,歷史在這里仿佛發(fā)出了一聲嘆息。嘆息他走上的這條孤單的路途,路旁空無一人。 他留給世人一個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然后被無邊無際的孤獨(dú)淹沒。 尼采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dú)! 這,是只屬于他一個人的逆行。 …… 孔子離開齊國,途徑泰山腳下,一個中年婦女在田野邊號啕大哭。 他問:“為什么哭?” 她答:“我的丈夫與兒子,先后都被老虎吃掉了! 他不解:“既然知道這里有老虎,怎么不搬到別的地方去?” 她答:“因為這里沒有苛政! 他沉默,不發(fā)一語。 心中隱隱有個聲音告訴他,他應(yīng)該做些什么。哪怕不能成為一陣刮走陰霾的狂風(fēng),也要化為一場瓢潑大雨,讓這個世界清明幾分。 哪怕只有短短一瞬。 八 他回到了魯國。 魯國的政治更加混亂,三桓家族架空國君,作威作福,而三桓家族的家臣又架空了三桓家族,間接掌控了朝政。 此刻掌握魯國國政的,是曾經(jīng)季孫氏的家臣,在當(dāng)年將十七歲的孔子趕出門外的陽貨。 如今孔子的聲名早已如日中天,陽貨需要借用他的名聲為自己造勢。 孔子一向反對“陪臣執(zhí)國命”,在他眼里,陽貨就是個亂臣賊子,所以他的內(nèi)心是拒絕的,對于陽貨伸來的橄欖枝,只當(dāng)沒有看到。 陽貨抖機(jī)靈,趁他不在家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只可愛的小豬。根據(jù)《周禮》,他人送禮,若是主人不在家,必須登門去拜謝。 玩心眼兒?當(dāng)年在眾目睽睽之下瞞天過海,將父母合葬的不著調(diào)少年,此時的中年人孔丘表示:你確定能玩過我嗎? 他也抖機(jī)靈,你不是在我不在家的時候送禮嗎?那我就在你不在家的時候回訪。 某天,他打聽到陽貨出門去了,趕緊前去拜訪,可回家的時候,無巧不成書,兩人竟在大街上神奇的相遇了。 他倆大眼瞪小眼,滑稽。 陽貨先開口:“過來,跟你嘮嘮嗑! 他心里有個小人在歇斯底里,表面上只能乖乖地迎上去,沒辦法,英雄氣短。 陽貨問:“有大學(xué)問,卻放任國家混亂,算仁嗎?” 他說:“不算! 陽貨問:“希望從政,卻不去抓住機(jī)會,算智嗎?” 他說:“不算! 陽貨總結(jié):“那不就得了,時不我待,你還等個啥?” 他沒辦法,心想先表面迎合這廝一下:“好吧,我跟你干! 原本以為晚節(jié)就這么不保了,可很快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折。還沒等他出仕,陽貨先垮臺了。三桓聯(lián)合,將陽貨趕出了魯國,重新掌控了權(quán)力。 孔子的機(jī)會來了。 因為三桓之一的孟孫氏是他的學(xué)生,在孟孫氏的推薦下,他終于踏入了政壇。 從中都宰到小司空,再從小司空到大司寇,他一路官運(yùn)亨通,成為了魯國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這是他一生中最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刻,他大顯身手,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錢財?shù)粼诼愤厸]有人撿,深夜里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閉門窗。 他代表魯國與齊國會盟,在敵強(qiáng)我弱的環(huán)境下,敵國咄咄逼人,他言辭侃侃、不動聲色,迫使齊國歸還了曾經(jīng)侵占魯國的土地。 他從沒有如此志得意滿,在回家的路上都哼著輕快的小調(diào),像孩子一樣。 他覺得推行自己理念的時機(jī)到了。 他把自己的學(xué)生安排進(jìn)政府,與他一起拆毀大夫家邑的城墻,削弱三桓的實力,希冀鞏固國君的統(tǒng)治。 他的做法引起了三桓的警覺,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排擠孔子,在不知不覺中,孔子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走到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舉國上下的貴族們都在反對他、詆毀他,就連原本賞識他的國君也對此裝聾作啞。 他知道,自己怕是失敗了。觸手可及的夢想在一瞬間徹底擱淺,他失望、彷徨、悲傷,惶然不知如何應(yīng)對。 他沒有等到人家來趕他,而是很識趣地自覺離開了。 他選擇周游列國,這一走,就是十四年。 這注定是一段無處停擺的旅程,途中盡是顛簸坎坷,無論熱淚如何滿面,命運(yùn)也不會溫柔以待。 那么就唱歌吧,把眼睛瞇起來。 就這樣,哼著歌謠,披荊斬棘,且行且珍惜,從不在乎是否能抵達(dá)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留下的步履。 九 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他向各國的君王們宣揚(yáng)自己的理念,希望他們克己復(fù)禮、仁者愛人。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所以他的第一站,是衛(wèi)國。 衛(wèi)靈公看見他,迫不及待地問:“能不能給我講講打仗的事?” 他面容僵了下來:“打仗的事我不知道,禮儀的事倒是懂一些。” 衛(wèi)靈公原本熱切的目光淡了下去,他看向天邊的大雁,心中發(fā)笑:什么?仁者愛人、克己復(fù)禮?腦袋被踢了吧?不感興趣。 他不氣餒,繼續(xù)趕著他的馬車,繼續(xù)他的流浪。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一段旅程結(jié)束又開始另一段旅程。 他走了很遠(yuǎn)很遠(yuǎn),一路上,明明落魄的灰頭土臉,卻依舊元?dú)鉂M滿。 這是一場背負(fù)著希望與悲傷的放逐,不論多么疲憊與厭倦,他都從未向現(xiàn)實低頭,就算遍體鱗傷,也要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尋找遺失已久的光亮。 …… 后來,他聽說楚昭王是一位明君,特意趕去楚國,渴望一展抱負(fù)。 在楚國方城山外的葉邑,他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葉公沈諸梁,葉公向他詢問如何治理封地,他回答:“讓本國人快樂,外國人歸附! 有人自作聰明,說他這是空話、廢話,沒具體的操作性。 可實際只要稍作了解就能知道,葉邑原本屬于許國,當(dāng)?shù)厝嗣駥Τ䥽恼J(rèn)同感很低,同時地方大,人口又少,人地搭配不合理。所以治理這個地方的核心理念,就是“近者說,遠(yuǎn)者來”,他一句話能直擊要害、一針見血,恰恰證明其眼光不凡。 葉公又說:“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大義滅親,選擇告發(fā)他的父親! 他不認(rèn)同:“在我的家鄉(xiāng),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如果出了你說的事,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會為父親隱瞞,我覺得這才叫正直! 葉公不理解,法不容情,親情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嗎? 他搖頭,親情能否凌駕于法律之上,這點(diǎn)他不懂。他只知道,一個人如果不遵守法律,那最多不是一個好公民,可如果六親不認(rèn),連父親都檢舉,那連個人都不是了。 葉公心中贊賞,私下問他的學(xué)生子路:“你們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 子路嘴笨,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不了了之。 他聽說了,對子路笑說:“你可以這么說,孔丘這個人呀,發(fā)奮起來就忘了吃飯,快樂起來就忘了憂愁,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都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老之將至啦!” 葉公聽聞,哈哈大笑,更是對他青眼有加,并將他推薦給了楚昭王。楚昭王對他的聲名早有耳聞,有心招攬,親自出城迎接,打算封疆七百里以待之。 可惜,在楚國令尹子西的阻撓下,他再一次錯失了機(jī)會。 子西說:“在我們楚國,論外交,誰比得上子貢;論輔佐,誰比得上顏回;論掌軍,誰比得上子路;論為官,誰比得上宰我?” 楚昭王沉默一瞬,承認(rèn):“沒有人! 子西質(zhì)問:“那你把這樣一群人招來楚國,時間一長,他們?nèi)羯愋,敢問是福是禍??br/> 楚昭王惶然,驚出一身冷汗,絕口不提任用孔子之事,此事遂罷。 …… 他只好繼續(xù)他的旅行,因為固執(zhí),因為他認(rèn)為自己的理想非實現(xiàn)不可,所以,他甘愿為之奔波一生、負(fù)重前行。 可是,光陰會如梭,白駒會過隙,時間也會如流水。 他的頭發(fā)漸漸地花白,銳利的目光也慢慢趨于渾濁,原本挺拔的腰也駝了下去,不得不拄起拐杖,蹣跚而行。 在黃河邊,他聽到了竇犨鳴犢和舜華兩位賢人在晉國被殺的消息。 遺憾季節(jié)里,迷醒歲月中,遠(yuǎn)處的未來荒蕪貧瘠、寸草不生。 他獨(dú)立于川上,看向匆匆流水,不禁悲從中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他早已不再年輕,生命留給他的時間在一寸寸地消磨,可他始終看不到路在何方。 如果漂泊是成長必經(jīng)的路牌,那就老去吧,孤獨(dú)別醒來。 十 周游的歷程不僅有被拒絕的苦澀,更有危及生命的險境。比如,在匡地,他們一行人險些喪命…… 匡地原本屬于鄭國,在陽貨執(zhí)政的時候,魯國曾經(jīng)出兵攻打過這里,所以這里的人都對陽貨恨之入骨。 孔子有一個學(xué)生叫顏高,曾經(jīng)參與過魯國攻打匡地的戰(zhàn)爭。如今師徒一行人途徑此處,顏高為了賣弄,指著一處坍塌的斷墻,紅光滿面地說:“看到了沒有,城墻下面的那個缺口,我當(dāng)年就是從那里殺進(jìn)去的,哈哈哈哈……” 他這一得瑟,引起了匡地守城士兵的注意。因為孔子與陽貨長得很像,這些匡人一看,誤以為陽貨來了,一個個眼睛都紅了,回去抄起家伙就殺了過來。 孔子這邊正走著呢,一看遠(yuǎn)處煙塵滾滾,一大波人朝他這里沖了過來。 唉?什么意思?他們干什么呢? 很快,他發(fā)現(xiàn)對面人群的目標(biāo)是他們,而且一個個都面色不善、殺氣騰騰。雖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但趕緊跑絕對沒錯。 就這樣,孔子一行在前面跑,匡人在后面追,最終,匡人將孔子師徒圍困了起來。 可孔子這一行人也不是軟柿子,子路、顏高也拿起家伙與匡人對峙,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五天五夜。 五天后,匡人發(fā)現(xiàn),圍錯人了。 誤會,都是誤會! 孔子欲哭無淚,這叫什么事兒? 顏高訕訕地摸著鼻子,在老師面前發(fā)誓以后再也不得意忘形了,孔子氣的把他給狠狠地教育了一頓。 …… 如果說,匡地對他而言,還只是虛驚一場,那么在宋國遇到的危險,才是真正的生死時速。 當(dāng)時,他打算去陳國,途經(jīng)宋國,驕陽似火、烈日炎炎,在一棵大樹下,他們一邊乘涼,一邊演禮。 蒸籠般的夏日,沒有摧垮他們的意志,他的學(xué)生們依舊滿懷信心,齊聲歌唱,引來周邊的圍觀百姓越來越多。 宋國是殷商后裔,對周禮向來深惡痛絕,所以宋國的司馬桓魋聽說之后,叫人去砍了那顆大樹,要趕他們走。 乘涼的大樹被砍,面對傲慢的宋國官吏,學(xué)生們個個義憤填膺,他安撫住學(xué)生,希望息事寧人。 然而,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宋國與陳國關(guān)系一向惡劣,桓魋知道他們一行人要去陳國后,揚(yáng)言要?dú)⒘丝鬃印?br/> 他少年時的那股子不著調(diào)的機(jī)靈勁兒救了他們一命。 他果斷跑路,關(guān)鍵是想法很棒,沒有直接向陳國方向走,而是來了個大轉(zhuǎn)彎折到了鄭國,將追殺他們的人遠(yuǎn)遠(yuǎn)甩在了后面。 他得意揚(yáng)揚(yáng)地笑:“我是被老天爺選中的人,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然后他一不留神二不注意三不小心,迷路了。 他一個人杵在城墻角下手足無措,抬頭四顧心茫然。 有人看到了他,指指點(diǎn)點(diǎn):“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條狗唉!” 十一 他是狗嗎? 他當(dāng)然是狗,一只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這只流浪狗的家在哪里? 是魯國嗎?不是,他從來都沒有家。 他的家,不是雕梁畫棟、仆從如云的深宅大院,也不是富麗堂皇、雕欄玉砌的華美宮闕,而是一個他年輕時在夢里到過的地方。 那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那里有寬厚仁慈的君王,有賢明知禮的諸侯,有奉公守法的貴族,有安分守己的農(nóng)民,那里的所有人都崇尚道德,遵守禮儀。那里沒有鰥寡孤獨(dú),那里沒有兵荒馬亂,那里的貴族們其樂融融,那里的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條、盡善盡美。 那才是他心目中的家。 這條流浪狗,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這條路上,他遇到過各式各樣的嘲笑。 他盡力讓自己樂觀些,在匡地被困,他說:“周文王的道在我手里,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在宋國遇險,他說:“老天把德給了我,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樣?” 他像個樂天派,樂觀的甚至有些盲目,對未來充滿了一廂情愿的信心。 可也許,這真的只是他保護(hù)自己的一種方式呢?不然,他如何扛得住這一路的鄙視與嘲笑? 現(xiàn)在想來,當(dāng)時的孔子,笑的該是多么的絕望。 …… 春秋大勢,天崩地坼,無道的亂世里有一些人涼了血、寒了心,回歸到田園之中,選擇了逃避。這些人習(xí)慣了黑暗,就會為黑暗辯護(hù),他們不認(rèn)為自己是逃避,反而堅信這是成熟,是懂世故,是認(rèn)清了現(xiàn)實。 明明是自己選擇了向現(xiàn)實妥協(xié),還要裝作一萬個不得已的受害者模樣。最可恥的是,就因為自己甘愿被囚禁在黑暗中,一旦看到別人還在追逐光明,他們就感到渾身不舒服。于是他們勢必要嘲弄、譏諷,不遺余力地將那個人也變得和自己一樣。 這樣他們的內(nèi)心才能平衡。 當(dāng)孔子一行人奔波于河邊,找不到渡口的時候,看到了田野里有兩個大個子在耕作,孔子讓子路去問路。 有人說,這兩個人,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實際上,“長”和“桀”分別是高個子和大塊頭的意思,“沮”和“溺”都是耕作的意思,這兩個完全就是跑龍?zhí)椎,在史書上擺個造型就殺青了,演員表上是不可能有他們的名字的。 子路跑過去,還沒來得及問,高個子先開口了:“那個拿韁繩駕車的人是誰?” 子路一愣,回頭看了一眼,回答說:“是孔丘。” 高個子:“魯國的孔丘?” 子路:“是! 高個子輕蔑一笑,意味深長地說:“那他早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你不是周游列國嗎?你不是游說諸侯嗎?既然你堅信自己選擇的終點(diǎn)有光,還何必問我路在何方? 子路聽出對方來者不善,話里不對味兒,可還是強(qiáng)壓火氣,轉(zhuǎn)頭去問大塊頭。 大塊頭也沒有回答,而是反問:“你又是誰?” 子路:“我叫仲由。” 大塊頭:“你是孔丘的學(xué)生?” 子路:“是! 大塊頭若有所思地說:“天下無道,舉世皆然,有誰能拯救?你與其跟著孔丘在這黑暗的世道里奔走,不如跟我們這些人避世隱居,與飛禽為友、走獸為伴,一起逍遙山水間,那多快活!” 子路沒問到路,反被羞辱了一頓,他既生氣,卻也感到迷惘,因為這兩個人的話,似乎也有道理。 他回來向孔子做了匯報,希望聽到老師的答案。 孔子沒有生氣,對二人的話也不感到意外。 “天下無道?正是因為天下無道,才需要我們?nèi)コ袚?dān)這份責(zé)任!假如天下有道,還需要我們嗎?” 他仿佛一個固執(zhí)、倔強(qiáng)的孩子,明明遍體鱗傷、頭破血流,卻依舊抱著心愛的玩具不撒手。 那是底線,怎么能撒手? 他說出這句話時該是多么的孤獨(dú),可是,那卻是一個知識分子最后的堅守。 …… 在楚國,一個舉止怪異的行為藝術(shù)家從他的車旁經(jīng)過,口里還念念有詞:“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命運(yùn)怎么這么衰呢?過去的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趕緊回家洗洗睡吧!” 他連忙下車,想同那人探討一下人生,可那人卻跑了。 他聽過太多這樣苦口婆心的勸說,看過太多居高臨下的同情以及幸災(zāi)樂禍的嘲諷?赡怯衷趺礃?你們有你們的選擇,我也有我自己的抉擇。 這是我自己決定的人生,無怨無悔。 曾經(jīng),我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說一個孩子,他從小喜歡看星星,渴望當(dāng)一個天文學(xué)家。后來他考上了北大,學(xué)的是最尖端的專業(yè),可謂前途無量,但他卻并不開心。他對一位教授傾訴了自己的煩惱,說出了他埋藏在心底十幾年的理想。 他說:“我怕別人笑話我。” 教授問:“怎么笑?是這樣嗎?”說完,就開始笑,笑得瘋狂,笑得放肆,要多大聲有多大聲。 他尷尬,只好跟著一起干笑。 教授的臉色平靜了下來,沉沉地看向他。 教授說:“我現(xiàn)在笑完了,又能怎么樣呢?” 他這才恍然大悟,是啊,那又能怎么樣呢? 所以,你們盡情地笑吧,那是你們的消遣,與我有什么關(guān)系?既然我的悲傷無關(guān)別人痛癢,那么我的夢想又哪里輪得到你們中傷? …… 在衛(wèi)國,孔子敲擊磬,一個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經(jīng)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 他詫異地抬起頭。 那人又說:“聽這聲音,是沒知己吧?嘿嘿,既然沒人理解自己,那就算了吧。就像涉水一樣,水深就踩著石頭過去,水淺就撩起衣角淌過去。” 他說:“我無話可說! 他不是無話可說,是不想說了。 他早就不指望別人能理解他了,只能付之一笑。 在洞悉了世界殘酷的本質(zhì)后,或許每個人剩下的只是憐憫,然而不同的是,圣人憐憫世人,庸人憐憫自己。 世界是多么的利欲熏心,所以,只有純粹的人才能一往無前。 這是孔子的選擇,他選擇了遠(yuǎn)方,便只顧風(fēng)雨兼程。 所以,還有夢想的孩子啊,請昂起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十二 他當(dāng)然也迷惘過。 在陳蔡之間,他們被一場戰(zhàn)爭圍困在了山坳里,斷糧好幾天,上蒼給了他們最殘酷的考驗。 他們流浪十年,不見曙光,這紛亂人世、異國他鄉(xiāng),縱然決然如他,也失了方向。 他有三個最親近的弟子,子路、子貢、顏回。 他迷惘,問子路:“為什么我們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是我錯了嗎?” 子路是孔子最忠誠的學(xué)生,他回答:“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和品德還不夠?” 孔子定定地看向他,搖了搖頭: “如果聰明人就能獲得成功,比干、伍子胥這些能人還會死嗎?如果有道德就能獲得成功,伯夷、叔齊這些賢人還會死嗎?懷才不遇的人多得是,又不是就我一個,何必一副全天下就我一個人受了委屈的模樣…… “我們沒有錯,只是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機(jī)會,君子應(yīng)該抓緊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等待機(jī)會的到來,而不是自暴自棄。抱怨,才是成功最大的障礙……” 子路似懂非懂,孔子讓子路出去,把子貢叫進(jìn)來。 他又問子貢:“為什么我們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是我錯了嗎?” 子貢是孔子最聰明的學(xué)生,他回答:“會不會是因為您的思想太偉大了,天下人才沒辦法接受您。所以,咱們要不要改變一下?” 孔子又搖了搖頭,開口道: “既然我們沒有錯,為什么要去改變?君子研究學(xué)說,是為了造福世人,而不是為了迎合世人…… “現(xiàn)在我們不鉆研自己的學(xué)說,讓它更加完美,反而去擔(dān)心它會不會讓人們喜歡,這就是你的志向嗎?” 子貢沉默。他是商人,商人從來不是看自己想賣什么,而是看市場需要什么,以迎合市場的喜好。 可孔子不是。 他不愿背叛自己的理念,去迎合君王們的喜好。 執(zhí)著?固執(zhí)?還是迂腐? 孔子讓子貢先出去,把顏回叫進(jìn)來。 他再問顏回:“為什么我們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是我錯了嗎?”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xué)生,他回答:“老師,那是因為您的思想太偉大了,所以天下人才沒辦法接受您……” 顏回的回答竟然和子貢一樣?孔子的一顆心懸了起來。 “可是,您還是致力于宣傳它、實踐它,天下間沒有人接受您,那是他們的損失,該憂慮的人應(yīng)該是他們,而不是我們啊……” 孔子聽罷,既想大笑,又想大哭。 他一邊抹著鼻涕一邊笑:“顏家的孩子,要是有天你發(fā)財了,老師我就給你當(dāng)管家……” 十三 孔子老了,老到無法再繼續(xù)他的旅行。 陳蔡的困境讓他知道,自己的風(fēng)聲吹到這兒,已不需要再釋懷。 他笑著說:“我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個個都太狂了,我得回去好好教他們做人啊! 學(xué)生問:“我們不繼續(xù)周游列國了嗎?” 他擺手,一臉笑說:“不游了不游了,”不知不覺低下了頭,聲音哽咽,“不游了,真的不游了……” 他的旅行結(jié)束了。 但追夢的人,依舊在路上…… 他只是選擇了放下,不是放棄。 他決定將未來交給下一代,他堅信,這些孩子們會做得比他更好。 有一次,他問學(xué)生:“你們的理想都是什么?” 子路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搶答:“我想當(dāng)一名將軍,帶領(lǐng)軍隊殺伐四方,保家衛(wèi)國!” 他笑:“勇士也! 子貢不甘落后,也侃侃而談:“我的理想是,假如有兩個國家在戰(zhàn)場上對峙,我愿一襲白衣,在刀光劍影之下游說兩國,讓他們化干戈為玉帛!” 他笑:“辯士也! 顏回神情恬淡地看向他們,一言不發(fā)。 他問:“顏回,你怎么不說?” 顏回:“文韜武略,兩位同學(xué)都已經(jīng)說過了,我沒什么可說的了!薄皼]關(guān)系,你怎么想,就怎么說! “我的理想,與師兄弟們的不一樣。” 他神情凝重了起來,眸子里有期待,也有緊張。 顏回說:“我愿意輔佐一位明君,讓國家不再修城墻、造溝池,把武器都變成農(nóng)具,讓天下永遠(yuǎn)都沒有饑餓與戰(zhàn)爭。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子路師兄奮戰(zhàn)沙場,也不需要子貢師弟游說陣前了。” 他怔怔地看向顏回,隱約間,腦海中有身影浮現(xiàn)。那是年輕時的自己,恍惚間,兩張臉竟然神奇般地重合在了一起,分毫不差。 “真是美好啊——” 耳邊似有二重奏,那是年輕時的他,在第一次看完《周禮》時脫口而出的贊嘆,像是橫貫了三十年的悠悠歲月,蕩漾而來…… “老師,那您的理想又是什么?” “我的理想,就是帶上行裝,跟在顏回的身后,一起去見識見識那個世界。” 十四 孔子回到了魯國。 當(dāng)初離開時的他,尚且精力充沛、威武雄壯,如今卻早已老眼昏花、兩鬢斑白。 十四年了…… 子路在衛(wèi)國從政,做了官,子貢繼承了祖業(yè),奔波于各國經(jīng)營生意,其他學(xué)生也紛紛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 老邁年高的他,開始著手整理經(jīng)典,他決心將自己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留在書籍里。既然當(dāng)代沒有人接納自己,那總有一天,從這些書卷中,定能找到一個可以理解他的知己。 他編纂《詩》,讓我們祖先的浪漫情懷可以流傳下來,成為詩歌王國里最美的風(fēng)景。 他編纂,保留了中華民族最早的一部史料典籍,記錄了華夏先民的艱苦奮斗。 他編纂《禮》,教導(dǎo)后世炎黃子孫們要恪守禮義廉恥,打造一個東方的禮儀之邦。 他編纂《易》,注解了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卜筮文化,給華夏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 他編纂《春秋》,讓一個熙熙攘攘的大時代,以之而命名。 …… 可他終究是個孤獨(dú)的生命。 曾經(jīng)尖銳的要和全天下對抗的他,一下子就變得寧靜而憂傷。 晚年的孔子,學(xué)會了自欺欺人、得過且過,性格也變得頑固,開始撒潑、任性,像個無理取鬧的孩子,真是越活越回去。 他經(jīng)歷了太多的離別,一次又一次的讓他痛徹心扉,他的妻子死了、兒子死了、顏回死了、子路死了……再無人懂他的歡飲,無人懂他的氣怒,無人懂他的悲傷,更無人懂得,晚年的他早已枯萎。 他說:“沒有人了解我。” 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 他說:“我不怨天,也不尤人,下學(xué)禮樂,上達(dá)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死在了家中,享年七十三歲。 他閉上了眼,仿佛見到面前盛開了一大片充滿陽光的向日葵。陽光自由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周公博冠儒帶,牽著成王的手,欣慰地看向這片大地;姜太公挽著褲腿與農(nóng)夫們一起辛勤耕種;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上談笑風(fēng)生、悠然對弈;老子騎著青牛游歷阡陌,含笑看向幾個光著腳丫的小孩子,在麥田里撒著歡兒的奔跑…… 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他甚至來不及發(fā)出一聲贊嘆,勾起的微不可見的笑,慢慢在唇邊凝固…… 他脫離了這個骯臟的世界,手邊的那本《周禮》,落滿了塵埃。 原來夢倒塌的地方,今已爬滿青苔。 十五 故事的句點(diǎn),畫在了這里。 這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結(jié)尾,夢碎了。 然而,這個故事還有續(xù)集。在他身故后,他的學(xué)生游散于諸侯,有的為卿為相,有的開壇設(shè)教,有的隱而不見,其中子張在陳、子羽在楚、子夏在西河、子貢在齊…… 然后是學(xué)生的學(xué)生,學(xué)生學(xué)生的學(xué)生…… 一代代的儒家學(xué)子,秉承著他的信念,繼承著他的理想,將家國天下扛在肩頭,繼續(xù)他曾經(jīng)未能完成的旅程…… 于是,無論后世的貴族多么自由散漫,卻始終不缺埋頭苦干的人;無論權(quán)貴們多么游手好閑,卻始終都有拼命硬干的人;無論塵世的君王多么權(quán)勢滔天,卻始終不乏為民請命的人;無論世間的真相有多么污濁黑暗,總是會有舍身求法的人…… 這個失敗者的身影,永記在世人的心中,化作一個成功的坐標(biāo),指引著無數(shù)的后來人通往自由、光明的方向。 而這個故事的續(xù)集,今天仍在繼續(xù)……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十六 孔子是什么人? 有人說,是圣人,是中華文化的始祖;有人說,是罪人,是幫助地主階級剝削人民的幫兇;還有人說,他就是個普通人。 如果說,孔子是圣人,可他卻一生失意,沒當(dāng)上什么大官,也沒辦成什么大事,他整理了一些書籍,可這似乎也沒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說,孔子是罪人,可他的思想遺產(chǎn)卻光耀千古,滋養(yǎng)了這片大地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他的精神依舊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 如果說,孔子是普通人,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普通人,就只有他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命好?而其他人命比較背? 如何看待孔子,兩千年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我相信,即使再過兩千年,也依舊不會有定論。但至少在我看來,他是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明明早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卻依舊為此奔波游歷。不論被拒絕過多少次,遭遇了多少次兇險,被路人多少次的奚落,哪怕被人說成是一只喪家之狗,他也依舊選擇踏上那條充滿荊棘的不歸路。 后來,他失敗了,帶著遺憾永遠(yuǎn)闔上了雙眼。 這一切都值得嗎? 這句話,長沮問過、桀溺問過、楚狂接輿問過,我們也想問…… 但這個問題似乎也不重要了。因為,人生的選擇從來不是值不值得,而是愿意不愿意。 孔子失敗了。很多人這樣說。 但我覺得他似乎成功了。 因為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轟轟烈烈地活了一生。 那么,你會對他說…… 你好。 還是再見。
|